韩国的加密营销生态:封闭与局限
在韩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加密营销,选择非常有限。市场上只有少数几家营销机构,而这些机构又共享着相同的一批 KOL(关键意见领袖)资源,使得营销策略变得高度同质化。常见的推广方式包括:
通过 KOL 在 Telegram 频道发帖
组织线上或线下活动
发布公关文章
进行本地化内容优化
撰写研究型文章
在这些方式中,最简单且见效最快的,便是让 KOL 在 Telegram 频道提及某个项目或代币。然而,与其他地区不同,韩国的 KOL 主要集中在 Telegram,而非 Twitter 或 YouTube。这导致了一个独特的市场生态:信息发现受限,影响力集中在少数几个渠道,营销操控的可能性增大。
YouTube:韩国加密内容营销的主战场
尽管 Twitter 在韩国有所增长,但远不及 YouTube 的影响力。因此,许多加密项目希望通过 YouTube 进行内容营销。然而,YouTube 上充斥着大量“投机型主播”(degen streamers),他们的风格更偏向情绪化炒作,而非提供深度分析或教育性内容。
这些主播的收入模式通常依赖于推荐链接,而非赞助。这意味着,他们更关注短期流量,而非长期品牌价值。例如,一些主播会在直播中表现出极端情绪——例如因交易亏损而愤怒砸毁房间——以此吸引关注。这种营销方式虽然有效,但也让许多高端加密品牌望而却步。
Inbeom 现象:从游戏主播到加密企业家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 Inbeom,他原本是 AfreecaTV 上的知名游戏主播,在 MMORPG 游戏《天堂》(Lineage)领域拥有巨大影响力。如今,他已涉足加密货币领域,并推出了自己的 meme 币——BugsCoin($BGSC)。
$BGSC 的运作方式不仅仅是单纯的“炒作割韭菜”。Inbeom 采用了回购机制,而回购资金的来源则是他的推荐收入。这种模式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并推动了 Anttalk 平台的增长,甚至获得了 Gate Ventures 850 万美元的投资。
然而,Inbeom 的尝试在韩国引发了巨大争议。许多 YouTuber、媒体和 Telegram KOL 纷纷指责他是骗局。然而,退一步来看,他的做法实际上与 2021 年硅谷大肆宣传的“代币化创作者经济”理念高度一致。加密货币的一个核心价值便是赋能创作者,让他们能够构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原生经济,而代币则是其中的核心元素。
韩国社会的不宽容文化:从加密争议到公众人物的困境
韩国社会对于错误的容忍度极低,一旦公众人物犯错,往往难以翻身。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加密货币领域,也贯穿整个社会文化。例如,前童星金赛纶(Kim Sae-ron)因酒驾事件遭到社会舆论的彻底封杀,最终在 24 岁时因承受巨大压力而选择自杀。
这种“零容忍”文化同样影响着加密行业。在韩国市场,许多项目和创始人为了避免负面舆论,不惜伪装成外国团队。加密行业本应是全球化、去中心化的,但在韩国,地域标签却成为了一种负担。
社会文化的根源:从语言到等级制度
韩国社会的严格等级制度不仅影响了人际关系,还塑造了整个社会的思维方式。韩语中的敬语系统强化了上下级关系,使得“服从”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惯。从小开始,韩国孩子就被要求遵守严格的规则,否则会受到集体惩罚。这种文化让人们对“错误”极度敏感,并且害怕表达与主流意见不同的看法。
在加密行业,这种文化导致了一种“螃蟹心态”(Crab Mentality)——即当一个人试图脱颖而出时,其他人会试图将其拉回去。这种思维方式使得韩国的加密创业者不仅要面对市场竞争,还要应对来自社会的无形压力。
该如何改变?
批评和审视是必要的,但我们是否应该仅仅因为某个加密项目或创始人来自韩国,就对其进行预设性的抵制?加密行业需要透明度,但它也需要给予创业者公平的机会。
韩国社会的“零容忍文化”需要反思。犯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或一个项目就没有改正的机会。如果加密货币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化和开放性,那么韩国市场也应当向这种精神靠拢,而非用社会文化的枷锁束缚创新者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