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化的承诺与现实
近年来,代币化被认为是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它被寄希望于解决各种市场效率问题。然而,代币化是否真的能带来预期的变革,仍然存在争议。当前的讨论围绕稳定币与资产代币化展开,它们不仅改变了货币流通方式,也可能会重塑整个金融体系。
稳定币的银行化趋势
稳定币在本质上类似于银行,它们的运作方式往往涉及部分准备金银行体系的问题。稳定币的兴起引发了对其与传统金融系统交互方式的思考。如今的稳定币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它们与大型金融机构(如摩根大通、纽约梅隆银行等)合作,以确保储备资产的安全性。但如果稳定币发行方能够直接获得美联储主账户,其运作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尽管如此,美联储对稳定币发行方直接持有主账户的态度较为保守,原因在于此举可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并削弱传统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资产代币化:从愿景到现实
目前,代币化的主流观点是“将一切资产上链”,包括股票、私募股权、债券等。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不增加交易复杂性的情况下,提高市场流动性和可组合性。
在美国,公开交易的股票通常由DTCC(美国证券存管信托公司)托管,DTCC管理着约6000个账户,而这些账户再为最终投资者提供服务。这种集中化的结构虽然保障了市场的稳定性,但也带来了额外的法律和运营成本。私募市场的代币化则主要由平台如Carta等公司负责,它们为企业提供股权管理服务。
然而,当前的代币化模式并非是对传统体系的彻底颠覆,而是在现有架构上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层级。例如,一个机构可以在DTCC的账本中持有基础资产,然后在区块链上发行代表该资产的代币。这种方式虽然增加了链上可操作性,但也引入了新的交易对手风险和结算延迟,影响了金融市场的效率。
理想情况下,如果DTCC或类似机构能够直接在链上管理所有权记录,而不是依赖于额外的代币化层级,那么资产的流通效率和透明度将大幅提高。这将减少对中介机构的依赖,使市场更加开放和高效。
全球市场准入与监管挑战
代币化股票的支持者强调其可以促进全球市场准入,使投资者能够全天候交易。然而,股票代币化的核心挑战并不在于技术,而是监管。例如,虽然区块链可以提供更透明的交易机制,但各国的证券监管框架仍然是代币化资产推广的主要障碍。此外,去中心化交易并不一定能够绕开资本管制问题,例如,美国是否会允许代币化股票流入海外市场,而不受监管约束?
另一个常见的看涨观点是永续合约的应用,然而,阻碍股票永续合约发展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监管,而非技术。现有法律框架对证券衍生品的交易方式有严格规定,这使得链上的永续合约难以获得广泛认可。
稳定币对货币体系的影响
与代币化股票相比,稳定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显著影响。稳定币(如USDC、USDT)作为美元的代币化形式,提供了快速结算、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然而,这种货币形式挑战了传统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模式。银行通过部分准备金体系进行货币创造,而稳定币发行方如果直接获得美联储主账户,就可以绕过这一机制,从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产生影响。
美联储的核心关注点在于,任何能够100%持有国债作为储备的稳定币体系,都可能成为“无风险银行”,从而吸引大量存款流出传统银行体系,削弱银行贷款能力,并影响货币乘数效应。因此,目前稳定币发行方要么依赖于合作银行,要么在受限条件下运作,以避免直接挑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
未来的可能性:监管与创新的平衡
如果国会通过新的金融法规,允许企业直接在链上发行证券(而不是通过传统IPO模式),那么市场结构将迎来重大变革。这将减少对清算所、交易所和其他中介机构的依赖,降低合规成本,并提高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然而,目前的监管环境仍然倾向于维持现有体系,短期内这种变革难以实现。
与此同时,稳定币的增长趋势表明,美元的数字化进程不可逆转。无论是通过私营部门(如Circle、Tether等)还是央行数字货币(CBDC),未来的金融体系都将向更加数字化和可编程的方向发展。
结语
稳定币和资产代币化代表了金融市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然而,它们在技术、市场和监管层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从长期来看,只有在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释放代币化金融的潜力,推动全球资本市场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