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ETH跌破1800美元,Vitalik在关注什么?

当ETH持续下跌、市场情绪低迷、用户纷纷在Vitalik的社交媒体留言“Fix your ETH”时,作为以太坊的灵魂人物,Vitalik到底在思考些什么?

 

2025年3月29日,Vitalik连发两篇博文,间接回应了他的关注点——他并没有过多关注ETH的价格走势,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更长远的技术发展、社会结构变化以及去中心化生态的未来方向上。

 

1. 文化、政治与科技的年轮模型:社会如何塑造技术发展?

 

Vitalik的第一篇博文探讨了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文化、政治和技术的演变模式。他提出了一个“年轮模型”来解释为什么不同国家、社会对新兴技术的态度千差万别。

 

年轮模型:为何社会对新事物的态度会固化?

 

Vitalik认为,每个时代的文化和政治都会形成一层“年轮”,类似树木的年轮,每一代人对待新技术的态度都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并且这种态度会长期影响未来的发展。例如:

 

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互联网的态度是开放和去监管的,因此形成了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

 

21世纪,随着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政府监管逐渐加强,尤其是针对数据隐私、AI安全等领域。

 

中国与美国的AI发展路径——如果五年前你预测美国会在封闭AI上领先,而中国会主导开源AI,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可思议。但今天,这正是现实。这说明,技术的发展并非总是按照刻板印象来进行,而是受当下的社会、政治结构所影响。

 

以太坊的定位:去中心化的文化土壤

 

Vitalik认为,以太坊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构建了一片“新土壤”,不受传统金融体系、政府监管结构的过多束缚,让开发者可以探索新的可能性。他强调,我们不能仅仅试图改变旧有体系,而是应该创造全新的规则和结构,例如通过智能合约、DAO、去中心化治理等方式,提供真正的技术与文化变革。

 

2. 从“公共物品”到“开源资助”:重塑去中心化经济的未来

 

Vitalik的第二篇博文聚焦于如何有效资助去中心化生态的关键问题。他认为,过去大家一直在讨论“公共物品资助”(Public Goods Funding),但这个概念容易被滥用,因此他建议将焦点转向“开源资助”(Open Source Funding)。

 

为何“公共物品”概念存在问题?

 

在经济学中,公共物品指的是那些所有人都能受益,但个人不愿意主动出资的项目,例如公共道路、空气质量研究等。然而,在现实应用中,这个词被过度泛化,甚至许多拥有自身盈利模式的商业项目也自称是“公共物品”。

 

社交游戏化问题:一些项目仅仅是通过“公共物品”这个概念来吸引资金,而不是真正符合去中心化、开源的精神。

 

政府干预的误解:公共物品容易让人联想到政府提供的基础设施,而去中心化生态并不依赖政府,它更需要的是自主的、可持续的资金模式。

 

开源资助:更精准、更可衡量的支持方式

 

Vitalik认为,相较于“公共物品”这样模糊的概念,“开源”具有更加清晰的定义:

 

开源协议、去中心化研究、自由软件:这些项目天然属于公共物品,它们的代码和研究成果可以被所有人自由使用,不受商业化约束。

 

不同于政府控制的项目:开源生态完全由社区主导,不依赖于国家政策或中心化机构。

 

去中心化网络的核心:从加密协议到区块链基础设施,所有这些关键技术都是以开源方式构建的,因此资助这些项目就等于在支持整个去中心化生态。

 

为什么以太坊社区应关注开源资助?

 

Vitalik强调,以太坊本身就是一个开源项目,它的发展依赖于全球开发者的共同贡献。因此,未来的融资模式应该更多地向开源项目倾斜,而不是单纯地资助那些打着“公共物品”旗号的商业化项目。例如,Gitcoin Grants和其他去中心化资助平台,都可以进一步优化资金流向,确保真正的开源贡献者得到支持。

 

Vitalik的核心观点:技术比价格更重要

 

Vitalik的这两篇博文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他并不关心ETH的短期价格,而是关注更长期的去中心化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

 

价格波动只是表象,真正的价值在于技术和文化的创新。

 

以太坊不仅仅是一个区块链网络,更是一个实验场,探索如何构建更公平、透明、去中心化的社会结构。

 

资助开源比盲目追求“公共物品”更重要,因为开源才是去中心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即使ETH跌破1800美元,Vitalik依然保持初心,继续推动以太坊在全球去中心化生态中的发展。价格涨跌是市场的短期波动,但区块链的未来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和生态系统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