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本文之前,不妨先从一个故事说起——或者说,是一个真实世界中反复上演的场景。
某天,一份新的「无限制关税清单」突然公布,随即引发市场恐慌。主流资产剧烈波动,山寨币率先崩盘。你原本稳健运营的低风险「挖矿」项目,收益率从令人满意的 30%,迅速下滑至接近无风险国债(T-bills)利率的水平。
你无法接受这种“利差压缩”的现实。毕竟,你原本计划依靠 30 万美元本金,每年获取 9 万美元的收益,实现半退休生活。现在,形势逼迫你做出选择:是接受低收益的现实,还是沿着风险曲线不断下探,去追求那些“看起来依然闪闪发光”的年化回报?
你选择了后者。
你将资金从蓝筹协议转移至一些不知名、但年化收益诱人的新项目;你开始尝试固定期限的高风险收益协议、甚至是 AMM 中看似稳定但实际流动性不足的策略。你开始觉得自己比市场更聪明。
在前几个星期,一切顺风顺水,你甚至庆幸自己“勇敢地”摆脱了低收益的安全资产,仿佛掌握了财富密码。
直到某天,突然一切戛然而止。
那个你倾注信任的“托管+杠杆+Layer2 包装”的超高收益基础策略项目崩溃了,你手中持有的 PT-shitUSD-27AUG2025 损失了 70%。补偿你的,是一堆几个月后被放弃的治理代币。
你意识到,这不是个例。这是熊市下的典型陷阱——当市场整体收益率压缩时,投资者开始主动加杠杆、加风险,幻想通过“聪明”的操作追回收益,却往往以更大的损失收场。
这种行为,正是加密市场中典型的“贪婪陷阱”。
风险收益的错位:熊市中的市场中性投资陷阱
许多所谓“市场中性”的投资策略,并不如表面那般安全。它们在上涨周期中可能通过结构性错配创造 alpha,但一旦进入下行周期,高风险资产往往提供的却是远低于无风险利率的回报。
换言之,你可能承担了极高的智能合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却只能获得比国库券还低的收益。
举个例子:
- 当前 AAVE 上 USDC 的年化收益率为 2.7%,
- 而 sUSDS 则是 4.5%。
看起来不差,但问题在于:
- AAVE 的 USDC 存款者不仅要承担智能合约风险、预言机风险、流动性风险,还面临黑天鹅式的尾部风险,
- Maker 虽然提供略高的收益率,但其背后资产组合中,也存在不小的信用敞口和潜在回撤。
当这些收益率低于风险调整后的合理回报时,它们其实并不是“机会”,而是“诱饵”。
如何评估风险调整后的收益?
在 DeFi 市场中进行收益策略选择时,应评估每种协议所面临的核心风险,并与当前的无风险利率(RFR)进行对比:
应考虑的主要风险包括:
- 智能合约风险
- 托管与平台风险
- 系统性金融风险(如清算失效、信用挤兑)
- 法律与合规风险
举例来说,曾有机构测算过,Maker 在承担其协议结构下的系统性风险后,其「合理年化补偿」应在 9.56% 左右,而现实中它的利率却只有 4.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资金提供者正在以远低于风险水平的报酬,承担不成比例的风险。
那么,加密熊市中该如何避险?
策略因人而异,但总的原则是:理性评估风险,不被表面收益迷惑。
对于中小资金投资者(<500 万美元):
- 聚焦于链上安全性较高的项目;
- 探索一些流动性偏低但激励充足的协议;
- 关注有真实需求支持的基础策略,如稳定币交易池、短期利差交易等;
- 不要被 TVL 诱惑,更应评估协议质量与可持续性。
对于大额资金持有者(>2000 万美元):
- 将部分资金配置至短期国债(链上 T-bills 或 TradFi OTC);
- 静待市场回暖,而非强行“挖掘”不存在的收益;
- 寻找场外协作或协议定制化收益协议;
- 避免盲目参与高杠杆、高波动的 DeFi 协议。
如果你是 LP(流动性提供者)或代表 LP 管理资金:
- 必须将当前市场的真实风险向投资人清晰传达;
- 若当前策略不再具备 alpha,鼓励赎回是对投资者负责的表现;
- 勿将未调整的收益误认为“机会”,那可能只是别人精心布下的陷阱。
总结:回归常识,穿越周期
市场的确会周期性回暖,优秀的项目与策略仍值得关注。但在此之前,保持冷静、控制风险,远比任何短期高收益重要。加密市场对贪婪从不宽容,对耐心却常有奖赏。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在下一个周期依然“活着”,那现在的你就必须具备正确的风险收益认知,以及足够的纪律与理性。
记住,真正的高手从不在熊市中争抢“最后一个百分点”,而是静静等待那个确定性大于风险的机会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