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深水博弈下的私企角色转变

“合规治国”:拜登时代对华监管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在美国对华政策日益强硬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在美业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合规压力。令人意外的是,这种压力并非直接来自联邦政府的“硬执法”,而是通过私营企业的“软协同”全面展开。

 

拜登政府对中国产业链的打击,远比表面上强势的特朗普政府更加有效。其核心机制是将执法权下沉,借助私营企业执行政府政策。对中国企业而言,合规门槛抬高,执法方式更难预测,也更难规避。

 

特朗普的“高调关税” vs 拜登的“低调合规”

 

在特朗普任内,尽管高调发起了中美贸易战,喊话频繁、关税不断,但不少中国企业依然可以在低调中拓展业务——因为联邦政府执法资源有限,落实难度高。而拜登上任以来,则显著加大了对华经济渗透的隐形“软压力”。

 

这是因为美国联邦政府虽然权力强大,规模却始终有限。以负责贸易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为例,全美仅有约六万人,却需监管超300个边境口岸和每天数百万计的国际邮包。靠政府单独执法,无异于杯水车薪。

 

于是,拜登政府找到了更高效的治理路径——让企业“执法”。

 

企业合规即国家合规:政府权力的市场延伸

 

拜登政府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立法与财政杠杆,引导企业自发承担合规义务。例如,《防止强迫维吾尔人劳动法》(UFLPA)虽然执行件数不高,但其震慑力巨大——原因不在于CBP的强力查验,而是美国企业将监管压力传导到中国供应链上,进行逐级“传导式合规”。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终端经销商、零售商、甚至电商平台,已经成为美国政府在对华执法中的“前线兵力”。它们一对一盯紧中国供应链,远比官僚机制更高效、更深入。

 

新能源补贴政策也是如此。《通胀削减法案》(IRA)通过7500美元/辆的税收抵扣激励,要求新能源汽车必须使用“去中化”电池。执行方式并非工厂实地巡查,而是由企业自愿申报、书面合规、链条式转移——不少中国企业为此主动“去标签化”,转向墨西哥、东南亚设厂,从而享受补贴红利。

 

这是一种无声但高效的“结构性脱钩”:政府不强制,市场自行演化。拜登政府仅通过补贴申请文件的审查,就让成千上万家企业成为政策执行者,远比特朗普“征税+喊话”的粗放方式更为有效。

 

“大水漫灌”的关税注定无效?特朗普的问题出在哪里

 

反观特朗普的关税策略,虽然舆论声势浩大,但其实际效果却遭遇结构性瓶颈。

 

适度关税(如10%)时,美国企业倾向于将成本转嫁给中国供应商。若关税提升到50%,企业则通过转移供应链至他国来规避政策。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帮美国政府完成“产业去中”目标。

 

但若加征到极限(如100%以上),政策执行反而“失控”:美国企业开始寻找一切合法或灰色手段来规避监管,例如设立中间公司、洗产地、重报原产地等。最终,政策不仅难以有效落实,甚至会在产业层面遭遇“反治理”逆流。

 

历史上,美国的“禁酒令”便是例证:过度执法不仅无法杜绝酒精消费,反而催生了庞大的地下产业和政策瓦解。

 

中美博弈下的中国企业出路何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在面对拜登“柔性监管”与特朗普“刚性打击”之间的美国监管双轨策略时,应明确以下几点:

 

1. 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准入门槛。无论是谁执政,美国政府都倾向通过立法与财政工具塑造产业链规则。

 

2. 供应链区域再构成为长期趋势。中国企业不应将墨西哥、东南亚视为“外包”,而应视作对全球市场的新入口。

 

3. “私营企业就是政府”这一逻辑将长期存在。与其与监管对抗,不如将合规能力视为出海竞争力的一部分。

 

总结:拜登懂系统,特朗普只会加码

 

拜登并非“软弱派”,他选择的只是更系统、更成本控制的对华脱钩路径。而特朗普的大棒策略,则过于情绪化与一刀切,忽视了私营企业这个政策执行的主力。

 

最终,决定美国对华政策走向的,并非总统口中的高关税,而是企业愿意配合的合规收益结构。谁能把企业拉到自己一边,谁才能在经济博弈中掌握真正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