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轮牛市,正是加密风险投资的高光时刻。a16z、Paradigm等机构凭借对DeFi、NFT、公链的精准押注,攫取了数十倍甚至百倍的惊人回报。2021年,VC总投资额高达290亿美元,2022年更是升至333亿美元。几乎每一个“爆款叙事”的背后,都站着一群推高估值、助推上所、精准退出的VC。
然而,本轮周期却是另一番景象。2024年加密VC的整体投资额虽有所回升(137亿美元),但仍不及上一轮高点的一半。与此同时,项目估值虚高、代币二级市场表现低迷、VC深陷退出困境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基金不但没能跑赢比特币,反而成为了社区“批斗”的对象。ABCDE基金创始人杜均的言论“一度停止新项目投资与新一期募资”成为VC行业困境的缩影。
这并不是偶然,而是系统性错配的结果。
估值虚高与退出困境:资本过剩的后遗症
本轮周期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项目估值普遍虚高,且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实际落地能力。VC往往在早期以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估值进入项目,而到TGE时,这些项目的市值已无上涨空间。一旦进入二级市场,伴随空投、解锁,代币价格断崖式下跌,VC在账面上的“纸面财富”迅速归零。
更糟糕的是,退出机制不健全。多数VC面对的是“1+3”年线性解锁,正值行情疲软阶段。而项目方、做市商、KOL却往往拥有更灵活的出场机制,形成了明显的信息与交易优势错配。正如LD Capital创始人Jack Yi所说,加密是一个“四年十轮叙事”的高迭代市场,不对称的解锁节奏使得VC极易沦为高位接盘者。
高热赛道短命 成熟项目稀缺
本轮周期的叙事结构呈现高度碎片化和极端短周期特征。无论是铭文、再质押、社交应用,还是Ton小游戏、AI+Crypto等赛道,大多仅维持了几周或几月的热度,难以支撑项目长期价值。即使在叙事顶峰期成功TGE的项目,若不能快速兑现产品逻辑与增长数据,也难以撑起数亿美元估值的市场预期。
与此对应的是,真正“能跑起来”的优质项目变得稀缺。这导致了VC投资逻辑的双重困境:既投不进明星项目,也找不到估值合理的冷门项目,“低估值+大额度+高回报”已成为加密投资中的不可能三角。
VC的角色正在被结构性边缘化
除了外部环境变化,VC本身的功能性也在下降。在上轮周期中,资本是加密项目最稀缺的资源,VC不仅出钱,还提供交易所对接、流量扶持、品牌背书等综合支持。但在当前周期,项目方逐渐掌握了直接对接用户和流量的能力,社交媒体KOL、去中心化募资平台如Echo、CoinList甚至社区DAO成为更高效的融资与营销通道。
与此同时,一些VC只是资金中介,缺乏产品理解与资源整合能力,未能为项目提供真正的战略支持。这样的VC不再被项目视为稀缺资源,反而成为社区眼中的“割韭菜信号”。
再思路径:从投机者转向建设者
市场的失效,并不意味着机会的终结。相反,这种周期性回调正是洗牌重构的良机。真正有机会穿越周期的VC,必须从以下几个方向重塑自身定位:
1. 回归基本面:重新聚焦具备真实用户需求、可持续收入模型的项目,特别是在稳定币、RWA、链上数据、基础设施等“偏冷、偏硬”的赛道深耕布局。
2. 重构能力边界:从“出钱”转向“赋能”,通过技术协作、合规支持、国际市场开拓等方式帮助项目穿越冷启动期。
3. 建立流动性联盟:积极参与与交易所、流动性协议、做市机构的合作,通过机构间联盟共同提升项目在TGE后的资本效率。
4. 重视退出机制:在投资前即明确退出路径,避免深陷不可控的解锁周期,应优先选择具备清晰流动性设计的项目。
写在最后
2021年VC投资几乎可以闭眼暴赚,而到了2025年,唯有穿越市场泡沫与叙事潮汐、具备专业视角和深度赋能能力的VC,才有机会赢得下一轮的胜利。市场已经从故事驱动转向价值捕捉,从短期博弈走向长期陪跑。
资本不再是加密世界的稀缺品,专业、耐心、结构化退出能力,才是VC在新周期活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