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比特币矿工尚未从过去几轮监管、高成本与资本流动的夹击中恢复元气之时,另一场看似与加密无关却威力巨大的政策风暴,正再次将这个原本低调却高度依赖全球化协作的行业推向悬崖。
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初全面推进“对等关税”战略,虽说初衷是缩减贸易逆差、重建制造业,但对比特币矿工而言,这场“看不见的战役”却可能是压倒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数据显示,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进口的矿机即将面临高达24%至46%的惩罚性关税,而这一政策恰恰击中了算力产业的命门——硬件更新。
算力利润与硬件成本的双重挤压
当前矿工的困境并非仅由关税一项造成。尽管比特币价格仍在相对高位(本文撰写时为84,536美元),但“哈希价格”却接近历史低点。在全球算力持续增长、比特币区块奖励减半、能源价格反复波动的共同作用下,单位算力所能获取的回报日渐紧缩。对矿工而言,这意味着:哪怕比特币还在上涨,利润空间却在快速收缩。
而新一轮进口矿机的高额关税,无疑进一步削弱了美国矿工在全球算力地图上的话语权。面对“要么承担高成本进口,要么放弃扩张计划”的二选一,不少矿工选择了观望。他们在等待的是特朗普政府是否会兑现先前承诺的“比特币挖矿国家战略”,还是在贸易政策与现实经济之间走向悖论。
比特币“去美元化”趋势下的资本替代
更严峻的是,矿工正在失去他们曾经独享的资本吸引力。
自2024年现货比特币ETF落地以来,贝莱德、富达等传统金融巨头大举入场,用结构化产品提供比特币敞口,吸走了大量原本投向矿业股的资金。与此同时,以MicroStrategy为首的“比特币本位公司”通过零利率融资直接购买BTC,其高杠杆、高波动、高弹性的股票成为市场新宠,而传统矿工必须承担前期成本、面对运营不确定性、并等待未来收益的模式逐渐失宠。
这一资本偏好的迁移,使得美国矿工即便在上涨周期中,也难以享受估值溢价——2025年开年至今,多个头部矿工股价腰斩,反映的正是市场对其盈利模型、政策前景乃至战略方向的集体怀疑。
HPC转型与战略分歧:是进化还是逃避?
面对采矿利润逐渐被压缩,矿工们并非坐以待毙。2023年起,一批大型矿企开始尝试将挖矿基础设施用于高性能计算(HPC)与AI训练任务的承接——毕竟,数据中心、冷却系统与电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通用的。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鸿沟。AI所需的GPU服务器与ASIC矿机在架构上天差地别,即便有部分共用电力与机房资源,转换成本依旧不低。更关键的是,HPC业务的收入稳定性远不及预期,真正实现从“矿工”到“算力基础设施提供商”进化的,至今仍是少数,典型代表如Core Scientific。
这种尝试虽然被资本市场短期买账,但并未改变一个基本逻辑:转型不等于护城河,缺乏护城河的矿工,只是在新战场换一种方式被挤出局。
海外部署与地缘博弈的再平衡
全球化的比特币算力网络,在关税威胁下迅速重构。多家美股上市矿工表示,已将部分硬件重新部署至海外,重点选择能源成本更低、政策更稳定的区域,如埃塞俄比亚、挪威、不丹等国。
Bitfufu、Bitdeer等公司更是明确提出,将优先布局海外产能,在特朗普的政策方向更明确之前,对美国本土的扩张持谨慎态度。这一趋势若持续,美国在全球比特币网络中的算力占比极有可能出现结构性下滑,而这与特朗普本人“让美国主导比特币挖矿”的目标完全背离。
美国本土制造的幻想与现实
特朗普政策的逻辑起点是“推动本土制造”,但现实却泼了冷水。据市场数据,美国本土每月矿机产能仅约15000台,不足全球需求的10%。高昂的人工、设备、税收、能效要求,以及供应链配套能力的薄弱,决定了美国短期内无法替代亚洲的制造优势。
换言之,即使特朗普出台再多激励措施,只要全球制造链不重构,美国矿工就注定只能选择“从海外买机器”这一现实,而不是“在本地造机器”的理想。
政策不确定性下的集体战术收缩
面对突如其来的关税政策,大多数矿工采取了“延迟扩张、强化运营”的策略。据Luxor Technologies分析师称,多数矿工愿意承担10%左右的成本上升,但无法消化更高的税负。这种策略虽能短期保命,却削弱了长期增长预期,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形成持续压力。
业内普遍预期,真正的“寒蝉效应”将在今年下半年显现,届时那些仍在设计阶段、尚未启动的新算力项目或将被大规模搁置。
特朗普家族的“比特币转向”会否打破死局?
一个耐人寻味的新变量是:特朗普家族近期与矿工Hut 8合作创办了一家名为 American Bitcoin 的公司,直接参与比特币挖矿。这种“自己下场”的行为,或许会使政策制定者对行业有更实际的感知,进而推动出台更明确的豁免条款或产业扶持政策。
不过,若这一政策仅惠及少数与政治有深度关联的企业,其他矿工或将陷入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中。
结语:
美国比特币矿工的困境,远不止于关税本身,更在于制度环境、资本偏好、全球分工重塑下的多重结构性变局。从去中心化资产到高度全球化供应链,比特币本身的精神与矿工赖以生存的现实,始终存在张力。
2025年或许不会成为矿工彻底出清的一年,但却极可能是行业新旧格局切换的分水岭。只有具备全球调配能力、财务稳健能力与政策理解能力的矿工,才能穿越这场政策周期下的极端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