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 协议为何无法承载 Web3 AI Agent

随着 Web3 AI Agent 的概念逐步升温,许多人开始尝试借鉴 Web2 成熟生态中的通信标准,如 Google 提出的 A2A(Agent-to-Agent)协议与 Anthropic 设计的 MCP(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Protocol)。然而,若将这些协议视作 Web3 时代的「黄金标准」,不仅过于乐观,更可能是对技术语境的误判。Web3 与 Web2 不仅是技术栈的更替,更是底层范式与信任结构的全面转变。

 

一、成熟度鸿沟:Web2 是价值扩音器,Web3 仍处价值发掘期

 

A2A 和 MCP 能在 Web2 快速普及,是因为它们服务的是高度成熟的应用生态,例如搜索、协作、内容创作、软件开发等——这些场景已自带稳定的输入输出机制,Agent 的作用本质上是提高效率与精度,属于“锦上添花”的角色。

 

反观 Web3,目前的 AI Agent 多数还停留在“一键发布”或“浅层自动化”的阶段,缺乏真正的深水区应用。DeFAI(去中心化金融智能体)、GameFAI(链游 AI)等场景尚未形成闭环。换句话说,Web3 的 Agent 尚未真正进入价值创造阶段,当前生态更像是寻找 Product-Market Fit 的早期试验田,而非大规模协作平台。在这种尚未成熟的土壤上,强行移植 Web2 的协作协议,只会显得「水土不服」。

 

案例对比:

 

在 Cursor 这类 Web2 环境中,开发者通过 MCP 实现代码片段一键上传到 Github,整个流程高效自然;而在 Web3 中,一个执行链上套利策略的 Agent,面对的是动态变化的链上状态、异构协议间的低可组合性,以及对实时性的极致需求——缺乏深度集成基础设施的支撑,这类操作根本无从谈起。

 

二、基础设施失衡:Web2 有标准 API,Web3 连数据源都难统一

 

Web2 Agent 的崛起,得益于 API 化的互联网。Google、OpenAI 提供高质量 API 接口,Agent 之间依靠标准数据流和函数协议轻松协作。而 Web3 世界是一个碎片化、高延迟、强异步的数据荒原:

 

数据层问题:链上数据的非结构化、时延大、成本高,导致 Agent 无法“平视世界”,更谈不上“理解世界”。

 

意图执行障碍:没有统一的链上意图解析器,Agent 难以理解复杂 DeFi 操作。

 

缺乏去中心化仲裁层:当多个 Agent 同时对一个链上操作进行竞争,缺少机制进行意图冲突调解与共识达成。

 

现实困境:

 

设想用户指令 Agent:“ETH 跌破 1600 USDT 时,从 Uniswap 买入,再上涨 100 美元卖出。”这看似简单,却需解决以下难题:

 

实时监控 ETH 价格与预言机差异;

 

精准控制滑点并规避 MEV 抢跑;

 

动态优化 Gas;

 

判断交易是否在链上安全执行(无重入/清算风险);

 

管理链上意图的原子执行逻辑。

 

这些操作若用 Web2 协议去封装,等同于用文本编辑器去操控机器人臂——协议设计目标错位,效果自然南辕北辙。

 

三、链上世界的语义复杂性:Web3 不是更开放,而是更不确定

 

Web2 的智能体协作建立在稳定规则与预期结果之上;而 Web3 则内建不确定性、博弈性与非对称性。简单迁移协议无法解决三大挑战:

 

1. 噪音问题:链上数据真假难辨,Agent 可能误判“鲸鱼交易”;

 

2. 多 Router 问题:交易路由器(如 1inch, CowSwap)无统一抽象,Agent 无法全局优化路径;

 

3. 原子性与安全性冲突:原子执行逻辑本身与多 Agent 协作之间可能相互冲突,如何在 trustless 环境中达成协同,是极大的技术难题。

 

举例:

 

在 Web2 场景中,A2A 协议可让多个 Agent 协同完成“订机票”任务。但在 Web3 中,当用户提出“用最低成本将 USDC 跨链到 Solana 并参与 Raydium 流动性挖矿”时,涉及到链间桥接、汇率滑点、矿池选择、资金安全性等多个高度不确定因素。

 

在缺乏链间信任机制与执行预言能力的情况下,任何一点失误都可能导致资产受损,而非节省时间。因此,“便利”一词在 Web3 并不等于“低风险”,很多所谓智能操作不过是用更多不确定性交换极少的效率提升。

 

结语:新范式呼唤新协议,Web3 的 AI Agent 标准仍在开拓之中

 

A2A 与 MCP 在 Web2 中的成功不可否认,但它们是在“协作性强 + 结构化 API + 高确定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而 Web3 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世界:去中心、低信任、高不确定。这里需要的不是“平移”,而是“重构”:

 

意图解析与链上执行一体化;

 

数据预处理标准的统一;

 

自适应 Gas 策略与安全冗余框架;

 

多 Agent 共识协作框架的去中心治理模型。

 

当前 Web3 Agent 协议的空白,恰恰是 Builder 值得投入的下一座金矿。真正的黄金标准,不是继承自 Web2,而是生长于 We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