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由剑桥另类金融中心(CCAF)发布的开创性研究揭示,美国目前在全球比特币挖矿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了约75.4%的全球哈希算力。该调查基于对49家挖矿公司的调研,这些公司共同控制了全球近一半的比特币网络算力。换言之,全球约796 EH/s(艾哈希/秒)的总算力中,约有600 EH/s集中在美国境内。这一趋势引发了市场参与者对网络去中心化原则受损的担忧。
美国主导地位的确立并非偶然。自2021年中国全面禁止比特币挖矿以来,北美,尤其是美国,迅速接收了大量流出的挖矿算力。在能源充足、政策相对友好的环境推动下,美国成为新一轮“挖矿迁徙”的最大受益者。然而,算力向美国的快速集中也带来了新的系统性风险——当一个国家控制全球算力的大多数时,比特币网络的治理中立性与抗审查性就可能受到实质性威胁。
从去中心化的理想到国家集中控制的隐忧
比特币网络原本设计的初衷是去中心化,不受任何单一国家或组织的控制。如今,美国一国掌握主导权,已与这一理想产生结构性张力。历史经验表明,尽管中国在禁令出台前曾掌握全球65-75%的算力,但其并未通过技术手段滥用网络。然而,这一集中曾长期引发外界担忧,最终导致政策干预与市场震荡。
美国如今重演了这一格局。不同的是,其联邦制结构与开放市场体制虽然为算力的分布提供了一定弹性,但一旦联邦层级试图借此施加监管、干预乃至审查交易,其对网络自由的威胁将比中国更具实质性与长期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Cantor Fitzgerald首席执行官、现任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公开场合表示,特朗普政府有意将美国打造成比特币超级大国。他提到的“投资加速器”计划,意在简化挖矿项目自建电厂的许可流程,进一步推动挖矿行业本地化、规模化。这种高度“亲商”策略固然提升了美国竞争力,但也加剧了地缘政治层面的集中化隐患。
政策友好并不等于制度稳定
当前,美国政策对比特币仍持相对开放态度。然而,政治周期和权力更替往往不可预测。一旦下一届政府立场生变,当前高度集中的比特币算力将成为联邦权力的直接抓手。不同于中国式“一刀切”的禁令,美国更可能以监管、税收、执法或国家安全的名义,对挖矿行业施加压力——甚至借助中心化算力对比特币网络实施软性操控,例如通过审查矿池交易、优先打包合规交易等方式,间接改变比特币的中立性和功能性。
尽管联邦与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划分可能成为抵御中央干预的缓冲区,一些能源州或比特币友好州(如德克萨斯、怀俄明)可能反对联邦插手,但州际协调能力和法律博弈仍需时间检验,无法构成足够的制度性防火墙。
去美元化趋势为比特币争取缓冲期
有趣的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去美元化”趋势,可能为比特币争取到一定的制度空间。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美国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的行动,引发了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信任危机。部分国家开始减少美元债券持有,另寻替代路径。这种对美元金融工具的回避,客观上削弱了美国以法币为基础的制裁体系的效率。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正转向通过关税手段调控全球经济秩序,而非资本流动控制。这一转向有望减少对比特币交易路径的直接干预风险。
然而,这种外部压力的减轻并不意味着网络本身可以忽视内部集中风险。一旦比特币的经济结构与美国政治架构强绑定,其“主权抗性”特质将受到挑战,而这正是比特币区别于传统资产的根基。
拓展路径:推动全球算力再分布
比特币社区应重新推动“全球挖矿多元化”战略。包括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在内的地区,具备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土地资源和低廉电价,这些国家可以成为算力再分布的新前沿。与此同时,政策倡导者应推动开放矿池接入、去中心化的工作量证明协议(如Stratum V2)、更健壮的隐私保护协议等,以降低监管审查与集中操控的可能性。
此外,推动比特币在普通人中的广泛使用,强化其“社会嵌入性”,也是防范政府操控风险的重要路径。当比特币被更多人用于储值、支付、跨境结算乃至个人资产配置时,对网络的打击将带来巨大的公众反弹,进而形成天然的社会阻力。
结语
当前比特币网络的中心化趋势既是机遇也是警示。美国对比特币的接纳与政策扶持提升了网络的安全性与扩展性,但高度集中的算力布局也为未来的政治干预埋下隐患。在比特币日益嵌入全球金融结构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警觉任何形式的“单点控制”风险。只有在真正的全球多中心环境中,比特币才能兑现其自由、去中心化与抗审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