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化革命进行时:现实世界资产将如何重塑全球金融秩序?

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正从边缘探索迅速走向主流金融核心,成为全球资本市场最具想象力的结构性变革之一。机构巨头正在积极布局,其规模扩张之迅猛,引发了对RWA是否会成为“下一个ETF”的广泛讨论。但更重要的问题是,它是否将重塑金融资产的定义本身?

 

从概念到现实:RWA正进入加速试点期

 

过去几年,RWA代币化多是区块链叙事中的“概念插图”。而如今,它已进入机构实操阶段。

 

就在过去一周,包括贝莱德(BlackRock)、Libre、MultiBank等传统金融与加密原生企业密集发布代币化计划。例如,贝莱德递交了申请,将其高达1500亿美元的国债基金通过数字账本技术(DLT)建立“镜像份额”,这意味着区块链正被用于记录传统金融资产的所有权结构,而非停留在试验层面。

 

MultiBank也与阿联酋地产巨头MAG签署了一项高达30亿美元的RWA代币化协议,这是迄今为止金额最大的此类项目。更多传统巨头也加入进来:花旗测试数字资产托管服务,富兰克林邓普顿已将货币市场基金上链,而贝莱德更是亲自为RWA代币化提供公链接入。

 

政策、技术与宏观合力:推动RWA快速落地

 

Hashgraph CEO Eric Piscini指出,RWA代币化的加速并非偶然,而是多因素共振的产物:

 

政策面改善:特朗普政府对加密资产持开放态度,自胜选以来,美国SEC已经暂停十多项针对加密企业的执法行动,司法部也解散了加密执法小组。这些信号传递出一个明确态度:美国政策正在放松。

 

技术更成熟:钱包管理、合规审计、链上资产映射、跨链互操作性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使得RWA的基础设施愈发健全。

 

宏观经济驱动:利率周期持续高位、传统资产流动性紧张,使得机构对“高效率+可编程性+链上流动性”的新金融工具产生刚需。

 

Brickken的CTO Felipe D’Onofrio指出,尤其在非流动性资产(如房地产、艺术品、私募债等)上,代币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流通性和价格发现机制,帮助机构管理久期错配与流动性风险。

 

以太坊暂居主导,但垂直型RWA链快速崛起

 

根据RWA.xyz数据,截至目前,全球代币化美国国债总值为65亿美元,其中超过49亿美元部署在以太坊生态上。这使以太坊暂时成为RWA代币化的“事实标准”。

 

RedStone联合创始人Kazmierczak指出,以太坊之所以能成为当前枢纽,主要得益于其生态成熟、开发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整,并获得了部分机构的早期信任。

 

但竞争者正在迅速出现。例如,Canton Network 由多家金融机构共建,针对监管合规性进行深度定制;Ondo Chain 主打链上结构化资产发行;Plume 则聚焦模块化与兼容性。这些“功能化RWA链”正在形成有别于以太坊的另一条路径:围绕合规、效率与隐私为核心价值的“新一代链上金融”。

 

增速与预期:RWA市场可能超越ETF?

 

虽然当前RWA市场整体规模尚小(约1850亿美元),但各方对其未来潜力抱有极高预期:

 

STM.co估算,到2030年RWA市场可能达到30万亿至50万亿美元之间;

 

Tren Finance报告指出,若市场达到10万亿美元这一中值估算,RWA将较现有水平增长超50倍;

 

Piscini预测到2030年,全球金融资产中有超过10%将实现链上代币化;

 

Kazmierczak甚至认为,链上资产将占据全球金融体系的30%。

 

尽管乐观,但业内也强调必须正视仍存挑战,尤其是监管不确定性、链间兼容性、链上隐私合规机制的缺失等问题。现阶段,大多数机构仍处于试点与小规模部署阶段,距离“全面迁移”还有较长路径。

 

结语:RWA不是下一个ETF,而是更高维度的“金融互联网”

 

与ETF不同,RWA不仅是投资品的包装方式改变,更涉及资产本身的底层形态、交易路径和清算逻辑的重构。从这个意义上讲,RWA不是ETF 2.0,而是“金融系统的重新格式化”。

 

RWA代币化所描绘的未来,不仅是资产在链上流转,更是一个低成本、高流动性、实时清算的全新金融架构。在这个架构中,中央清算所、托管人、交易所的角色可能重塑,传统金融机构的运营边界也将被突破。

 

真正的问题是:谁将成为这个新时代的“纳斯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