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太坊基金会宣布将扩大基础层(Layer 1)职能之后,Vitalik Buterin 于上周发布了《简化 L1》的长文。这不是一篇仅关注技术升级的文件,而是对以太坊未来方向的一次深刻反思。他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将日益复杂的以太坊基础协议,逐步简化为一个结构清晰、易于维护、长期稳定、可审计性强的系统——目标是在五年内把以太坊重构为接近比特币简洁程度的网络核心。
在Vitalik看来,单纯的可扩展性远远不够。如果以太坊要成为“承载文明资产与社会记录的信任平台”,其核心协议必须具备可理解性、可验证性和长期可维护性。他认为,当前以太坊已经在功能层面达成了初步的扩容目标,但日积月累的架构堆叠正在削弱协议本身的韧性。是时候进行系统性“减法”改革,将核心打磨为可持续发展的极简底座。
这一理念并非首次出现。在比特币世界中,基础层极简设计一直是安全性和中立性的保障,也是为何其客户端可以被非专业人士轻松运行和验证。而Vitalik希望将这一哲学引入更复杂的以太坊生态之中。随着以太坊从实验平台转向全球化基础设施,其治理模式、代码负载和升级路径也越来越依赖高门槛参与者。这种复杂性所带来的技术债务,正成为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为了扭转这一趋势,Vitalik从多个层面提出改革设想。他首先指出,现有的共识层可以通过更简化的设计获得重生。例如,他提出了 Beam Chain 提案,这是一种去除传统 Epoch、同步委员会等繁杂组件的新型共识模型。在这个架构中,三槽最终确定性机制将大幅减少链重组风险,并提高共识过程的可读性和易操作性。同时,他还建议用更轻量的方式来处理验证者生命周期、节点之间通信逻辑及投票收集机制——尤其是基于 STARK 的投票聚合技术,有望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显著降低运行成本。
如果说共识层的简化是为了稳定性和安全性,那么执行层的重构则是为了解锁性能上限和语言多样性。Vitalik表达了对当前 EVM 架构的不满,认为它已成为阻碍以太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他提出,用通用虚拟机架构 RISC-V 替代 EVM,将带来范式级别的改变。RISC-V 不仅在架构设计上更接近开源硬件理念,也已经被多个零知识证明系统所采用,验证了其在高性能加密计算场景下的实用性。
在RISC-V架构下,虚拟机语言不再受限于Solidity,开发者可以使用更现代、功能更丰富的语言如Rust或Move,从而降低开发门槛,提高合约安全性。与此同时,许多内置的预编译函数也可被替换为标准智能合约代码,从根本上减少协议的“特殊逻辑”,这对于未来维护和升级至关重要。
考虑到以太坊已有庞大的应用生态和历史遗留逻辑,Vitalik并未提出激进的“断裂式升级”,而是制定了分阶段、可回退的过渡路径。他建议,首先通过部署RISC-V预编译模块为生态系统“热身”;随后并行运行EVM与RISC-V,使开发者可以自行选择并交叉部署;最终,将EVM完全封装为链上合约,使其在不中断现有功能的前提下,逐步退出协议核心。这种“云存储式兼容方案”不仅保障了向后兼容性,也避免了基础协议长期负载不必要的复杂逻辑。
在 Vitalik 的构想中,真正的协议极简主义不止于删除旧代码,还包括标准的统一。他指出,以太坊当前协议栈中存在大量“各自为政”的技术实现,例如编码方式、数据拆分逻辑和状态存储结构等。将这些模块统一为共享标准,不仅能降低维护难度,还能加强模块间的互操作性。例如,统一采用 SSZ 编码、推广纠删码逻辑以及构建更简洁的状态树结构,有助于构建更具弹性与效率的应用开发环境。
简洁性的背后,其实是一种系统抗脆弱性的追求。以太坊的开放性使其具备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同时也容易被不断堆叠的“临时性修补”所吞噬。Vitalik所提出的精简方案,不是对创新的限制,而是为创新建立更稳固的底层秩序。这也是为何他并不主张去功能化,而是更希望通过减少核心协议中的“非必要复杂性”,释放网络未来发展的灵活空间。
这场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开发者生态、工具建设者、协议研究者以及节点运营者的广泛协同。但Vitalik的这次发声,无疑为以太坊未来五年的演化方向定下了基调:以简驭繁,为复杂生态构建一个强健、透明、可延展的基础底座。如果说过去十年是以太坊功能扩张的时代,那么接下来的十年,将是基础系统自我修复和简化的时代。
你希望我进一步扩展技术细节,还是探讨这些简化路径对L2生态、DeFi协议或以太坊治理模型的潜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