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失宠?机构投资者开始押注欧洲市场复苏

全球资本正在迁徙 美元资产面临长期结构性减配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美元中心”时代之后,全球资本正在悄然重新布局。从养老基金到主权财富基金,从跨国资产管理机构到地方养老金,越来越多的大型投资者正在逐步削减对美国资产的敞口,转而增配欧洲等地的债券和股票。这一趋势,虽然并不突兀,却足以标志一个长期结构性转变的开端。

 

美银、德意志银行等多家华尔街投行的最新报告显示,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资金正缓慢但持续地撤出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美股和美债。背后原因不仅是估值泡沫和收益率劣势,更有政治风险上升、宏观政策不确定性加剧,以及贸易环境恶化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

 

估值泡沫与政策风险并存 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

 

美国股市的估值长期处于全球高位,尤其在“美联储拐点”尚不明朗的背景下,令诸多长期投资机构重新审视配置策略。以加州教师退休基金(CalSTRS)为代表的美国本土养老金机构也开始释放风险信号。其首席投资官斯科特·陈警告称,若“对等关税”成为政策常态,或引发主要贸易伙伴抛售美债的连锁反应。

 

芬兰Veritas养老保险公司、丹麦养老金基金等欧洲主要机构也在第一季度削减了美股配置,其中丹麦养老基金更是自2018年以来首次大幅增持欧股。其背后的信号十分明确:美国资产“高估值+高风险”的组合,正在被越来越多机构视为不再具备中长期吸引力。

 

美元贬值趋势增强 欧洲资产成为新避险锚点

 

美元指数年内下跌超过7%,这在全球资本市场引发了“避险锚点转移”的连锁反应。资本开始从美元计价资产撤离,转而涌入欧元、日元及其对应的债券市场。德国国债价格上涨、欧元汇率走强,就是这场资金重配的直接表现。

 

瑞士百达资产管理的首席策略师卢卡·保利尼指出,“虽然美元抛售的步伐缓慢,但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他认为,德国主导的欧洲防务支出上升、欧盟统一财政政策逐渐推进、以及估值处于相对洼地,都是欧洲市场吸引力增强的关键原因。

 

数据显示:美元资产正在经历“净流出时代”

 

美银的一项投资者调查显示,今年3月对美股的配置下降幅度创下有记录以来最大值。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市场迎来了自1999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资金净流入。

 

晨星(Morningstar)的数据也显示,4月欧洲ETF中的美股与美债敞口资金流出高达25亿欧元,是自2023年初以来的峰值。其首席分析师肯尼斯·拉蒙特指出,这一趋势正在逆转过去十年美元资产持续获得净流入的格局。

 

不仅是估值和汇率,地缘政治情绪也在影响投资者的判断。肯尼斯表示,当前不少欧洲机构投资者出于本土战略产业复兴考虑,开始将资金投向本国的国防、基建等领域,而非继续通过美元资产寻求收益。

 

从结构性流出到资本格局重塑

 

德意志银行、瑞银和摩根士丹利等外汇与利率策略团队指出,近期观察到大量“实际资金”(即非投机性长线资金)在现货市场上持续抛售美元,买入欧元和日元。这种资本配置行为的变化,已经远远超出短期套利范畴,更像是一场全球资本格局的“重构”。

 

如果欧洲养老基金仅仅将美元资产配置降至2015年水平,就可能涉及高达3000亿欧元的美元资产抛售。更不用说,若欧洲投资者全面恢复对汇率风险的对冲操作(回到疫情前水平),可能涉及高达2.5万亿美元的资产重配。

 

美元体系仍有韧性 但“例外论”正在遭受挑战

 

尽管资金外流趋势明显,但也并非所有机构都急于减持美元资产。一些投资者仍坚持“美国例外论”,认为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度与流动性、科技企业的全球主导地位,以及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核心地位,构成了难以替代的安全边际。

 

一位不愿具名的全球养老金投资主管表示:“我们内部也在激烈讨论是否减配美股,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做空美国,代价往往是惨重的。”

 

然而,资本市场的本质在于预期与风险匹配。若美国在政治、财政、外交层面继续走向对抗与不确定,机构投资者可能不得不在理性与现实之间做出艰难取舍。

 

结语:资本全球化退潮与“去美元化”的现实挑战

 

从“抛售美元资产”到“资本再平衡”,背后是全球投资者对未来宏观格局的重新评估。美元资产仍可能长期具有吸引力,但其曾经的“无可替代”地位,正在被现实撼动。

 

这不仅是对美元的再定价,更是对全球资本逻辑的一次重构。未来几年,美股与美债是否仍能成为全球资产配置的“压舱石”,将取决于美国自身的政策稳定性、全球合作能力以及能否恢复投资者信心。而这场变局,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