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反击与预期错位:以太坊与MSTR的溢价迷局

一、散户的胜利?对冲失灵的典型案例

 

2024年11月24日,知名做空机构香椽(Citron Research)公开表示,尽管长期看好比特币基本面,但认为MicroStrategy(MSTR)股价已经严重脱离其持有的比特币资产价值,估值偏离过大。于是香椽选择了一种看似稳健的对冲策略:做空MSTR,做多BTC,试图捕捉两者之间的回归性价差。

 

然而半年后,市场并没有给予香椽“理性回归”的奖励。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MSTR的股价不仅没有回落,相对BTC的溢价反而进一步扩大了7%。这意味着该对冲组合在执行层面遭遇了实质性亏损,其背后的核心逻辑——MSTR应当与BTC价格同步——被现实打脸。

 

这并不是孤例。在当前的市场中,机构模型、风险中性策略和线性思维频频败北,散户资金在特定时间节点反而扮演了决定性力量。

 

二、MSTR为何持续“高估”?理解流动性溢价与比特币金融化的重估逻辑

 

截至2025年5月12日,MSTR累计持有比特币高达568,840枚,按当下市价计算约为600亿美元。但其总负债仅为85亿美元,负债率不到15%。因此,市场常用的“高杠杆+高风险”标签已无法准确描述MSTR的财务结构。其估值已不再是单纯的比特币持仓加成,而是对“比特币银行”模式的系统性溢价。

 

为什么MSTR的资产溢价率能高达103%?一个核心因素是流动性溢价。比特币作为一个高度分散持有的资产,真正可在公开市场流通的份额正快速萎缩。根据Coinglass的统计,目前全球中心化交易所的比特币余额仅剩217万枚,而MSTR已经控制了其中超过26%的总量。

 

再现一个MSTR所需的资本代价,早已超越其账面市值。在这种情境下,MSTR不仅仅是“比特币的持有者”,而更像是一种比特币的衍生性金融载体,其估值反映的是比特币金融化的结构性重估。

 

三、市场预期的重构:溢价攀升释放了什么信号?

 

从2025年4月7日到5月12日,MSTR的比特币溢价率从55%飙升至103%,意味着市场存在两个同步的结构性趋势:

 

1. 对比特币未来走势的系统性看多情绪在持续强化

 

资金开始愿意支付更高的“预期价格”,本质上是未来定价权的提前交易。

 

2. 比特币的现货流动性进入历史性紧缩周期

 

大量币被长期锁仓,流动性萎缩严重推高了边际购买成本,增强了类似MSTR这类“准ETF”资产的吸引力。

 

从宏观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一种市场共识的转向:比特币不再仅是抗通胀避险资产,更被重新定价为“高信用数字黄金+储备资产”的混合体。

 

四、ETH突袭上涨:散户资金的逆袭?

 

2025年5月初,以太坊在几乎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暴涨。从5月7日至9日,ETH从1760美元迅速攀升至2490美元,短短三日涨幅接近40%。令人惊讶的是,这轮上涨并未伴随ETF的资金同步流入。相反,ETH相关ETF在这期间出现了净流出2000万美元。

 

这意味着,这一轮反弹主要由非机构资金驱动,散户在关键时点再次完成了定价权的接管。这类行情背后通常伴随着剧烈的波动与不稳定的趋势结构,也令市场对于这轮上涨的可持续性保持高度怀疑。

 

五、“机构错杀”的历史轮回:加密与传统金融的镜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散户跑在机构前面”的局面并非加密市场独有。摩根大通曾在2025年4月初发布报告称,在标普指数大幅下跌5%的情况下,散户反而大举抄底,单日买入高达45亿美元。而整个4月第一周,散户净买入股票与ETF的金额超过500亿美元。

 

类似现象早在2020年新冠危机期间就曾上演。当时美国股市连环熔断,机构恐慌出逃,但散户却通过Robinhood等平台蜂拥入场,最终赢得了史上最快反弹行情。同一时间,对冲基金的净卖出规模创下全年最高,错过了最佳建仓期。

 

加密市场也不乏类似剧情。2024年底至2025年初,ETH在下跌期间吸引了32亿美元ETF资金净流入,但随着价格持续走低,这些机构不得不在更低位置止损出逃。讽刺的是,机构“割肉”后行情开始反弹,散户反而成了真正的底部接盘者。

 

六、机构“认错”是否已开始?以太坊ETF资金流的边际变化

 

2025年5月14日,ETH价格小幅回调2.6%,但ETF却逆势流入了6300万美元。这一异常资金流入可能是机构开始回补错过的头寸。如果后续2-3天内资金继续流入,则可能意味着机构“认错潮”开始蔓延。

 

虽然当前支持ETH趋势反转的逻辑尚不牢固,但以太坊即将到来的Pectra升级将带来链上性能、模块化兼容性与用户体验的显著改善,有望引发新一轮基本面重估。若升级顺利推进,结合资金结构改善,以太坊的估值中枢有望重新回到2800\~3200美元区间。

 

对于中长期投资者而言,当前ETH价格处于成本区间下沿,无论从资金结构还是技术前景来看,套牢风险已显著下降。

 

结语:散户与机构的角色逆转与长期信心的胜利

 

本轮行情再次验证了一个重要规律:市场的定价机制并非总是理性模型驱动,而是在特定结构和时间点上,由散户集体预期与行动构建短期主导权。机构不是“永远正确”的预言者,尤其在信息效率不足的新兴资产领域,其集体错判并不少见。

 

这一次,以太坊和MSTR的市场行为都表明:定价权并非牢牢掌握在机构手中,真正的胜利属于那些在动荡中敢于坚持长期逻辑、独立思考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