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RWA的现实范式:从Ondo Finance看链上资产的全路径设计
自香港Web3嘉年华之后,RWA(Real World Asset,现实世界资产)概念持续走热。尤其在近几个月中,无论是项目方、开发者还是Web3法律圈,讨论的焦点都高度集中在“如何将传统资产合规、安全地搬上链”的实践问题上。而在众多RWA项目中,美国的Ondo Finance无疑是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标杆之一。
本篇文章将以Ondo为例,深入解析其RWA系统架构、合规策略与生态布局,并进一步探讨它所代表的美国RWA推进路径,以及对行业的现实启示。
一、Ondo Finance的RWA模式全景图
1. 从链上理财产品起步:USDY与OUSG
Ondo最初打动市场的,是它将美国国债和货币市场基金这类优质传统资产“搬”到了区块链上,并结合DeFi工具赋予这些资产链上流动性和收益能力。
以USDY(Ondo US Dollar Yield)为例,其背后锚定的是短期美国国债和受监管的银行存款。这种设计带来了两个直接优势:
- 稳定收益支撑:USDY具备每日计息收益,几乎等同于链上美债的代币化表现形式;
- 安全与合规架构:资产托管、审计与收益分配环节,均遵循传统金融合规机制。特别是“破产隔离”结构设计,确保用户资产安全不受平台运营风险影响。
类似逻辑下推出的OUSG,则是锚定美国短期国债基金的代币版本。可以说,Ondo通过这两种产品,完成了“传统理财产品链上化”的第一步尝试。
2. 释放链上流动性:Flux Finance的角色
拥有代币只是开始,让这些代币在链上“动”起来才是真正的增值关键。Ondo团队打造的Flux Finance正是为此而生。
这个专注RWA的借贷平台允许用户将OUSG等代币化国债作为抵押品借出稳定币(如USDC)。这不仅打通了传统资产与链上资金的连接,也提供了一个在合规基础上实现资产再利用的路径。
为了应对国债类资产的强证券属性,Flux Finance引入许可制合规机制:用户需经过身份验证与投资者资质审核,确保符合监管要求。这种做法有效规避了DeFi中“资产无门槛抵押”的混乱问题,也为其他RWA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模板。
二、从产品到基础设施:Ondo的生态拓展路径
1. 打造专属RWA链:Ondo Chain的合规与开放并重
Ondo不仅仅满足于资产代币化和链上借贷,它还在搭建一整套RWA基础设施,以推动整个行业的标准化。其核心载体便是自建的 Ondo Chain,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 许可制验证节点:由传统金融机构如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WisdomTree等担任节点角色,确保运行过程合规透明;
- 应用层开放:允许任意开发者在链上发布RWA代币或搭建dApp;
- 数据基础设施完善:通过内置预言机和跨链桥,保证链上资产价格、利率等数据的准确与及时。
这种结构兼顾监管需要与Web3的开放精神,既满足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要求,又保持链上金融的可组合性与创新性。
2. 构建新一代代币标准:Ondo GM 的进化路径
2024年,Ondo进一步推出 Ondo Global Markets(Ondo GM) 计划,试图为RWA代币确立更统一、更灵活的发行与流通标准。
起初,Ondo GM采用了类似传统券商“指令-托管”的封闭模式。但在2025年初与美国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及开发者深度交流后,Ondo转向了一种更具可组合性的新框架:
- RWA代币本身可在链上自由流通;
- 合规逻辑嵌入*“分发层”*,通过权限控制机制识别并筛选合格用户。
这种“自由流通+嵌套合规”的思路,有望在不牺牲代币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监管友好,是对稳定币“白名单传染模型”的一次升级,也被视为RWA 2.0模式的重要雏形。
三、Ondo的行业意义:突破监管困局,重塑流动性逻辑
1. 市场层面:真正打通传统资产的链上再组合
Ondo最大的贡献之一,是为传统金融资产构建了 跨平台、跨时间的持续流动性机制。
过去,黄金ETF、国债基金等资产虽可买卖,但基本被限定在特定时间段和平台范围内,难以组合进借贷、流动性池、收益耕作等DeFi玩法中。而通过Ondo模式,这些“睡着的资产”被“激活”,可以嵌入链上金融逻辑中,参与更复杂、更高效的组合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说,Ondo不仅推动了资产的链上搬迁,更重构了资产的生命周期管理逻辑——从持有到组合,再到再利用和再包装,资产的“可编程性”成为现实。
2. 合规层面:在高压环境中找到妥协路径
相比技术或产品创新,合规才是美国RWA最大挑战。
Ondo在这方面可谓“小心翼翼但步步为营”:
- 屏蔽美国IP访问高风险产品,规避SEC直接打击;
- 将资产托管于受监管机构(如Ankura Trust),使用破产隔离结构防范资金挤兑;
- 在Flux中采用白名单机制,过滤合格借款人;
- 与Davis Polk等顶级律所协作,与SEC展开对话,尝试为证券型代币探索注册豁免路径。
这种“海外先行、美国缓进、合规谈判并行”的策略,或许就是RWA在监管重地中实现落地的唯一解法。
四、实务启示:如何在美国做RWA?
总结Ondo的路径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现实建议:
1. 稳扎稳打,不求一步到位
美国RWA的路径不可能“突破性”展开。应该先从非美国用户和市场出发,绕开监管红线,再循序渐进搭建合规模型,积累资产端经验。
2. 设计中控留白,为未来监管预留接口
无论是借贷、流动性池还是交易机制,项目设计应保留权限控制、用户身份识别等模块,便于日后快速切换至合规模式,而不是陷入“全开放”的合规死角。
3. 主动与监管沟通,不是“绕”而是“谈”
合规是合作过程,不是对抗游戏。与SEC、FINRA、律师事务所的持续沟通,是美国RWA得以“破局”的关键步骤。
结语:Ondo不是终点,而是模板
Ondo的系统性突破,已经从资产发行、流通、合规、再利用到基础设施构建,实现了RWA“全链路系统”的初步闭环。在全球市场逐步接受现实资产链上化的背景下,它的模式不仅对美国市场有指导意义,也为全球RWA的标准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下一个问题是:谁将成为“全球的Ondo”?这才是RWA赛道的真正竞争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