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世界,注意力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它既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资产——甚至有人认为,它是Web3世界中比代币本身更稀缺的流通媒介。而围绕“注意力金融化”(InfoFi)而崛起的明星项目 Kaito,一度被视为这一趋势的先锋:背靠 Dragonfly、红杉等顶级风投,声称以 AI 为核心驱动,用算法重构加密内容生态,打造“数据价值”与“内容收益”合一的未来平台。
然而,仅仅数月之后,Kaito 已经从一项“叙事创新”变成社区争议的焦点。算法封闭、内容劣化、权力结构僵化,Kaito 所代表的「AI驯服内容创作」的蓝图,似乎正在暴露其深层的结构性问题。
一、Kaito如何将“创作”异化为“算法喂料”
Kaito 的核心卖点在于其 Yap-to-Earn 模式:用户在平台上发布内容,获得由算法评估的分数,进而换取经济回报。这个机制看似公平、透明,能够激励优质创作,但实际上却在无形中催生了一种“算法奴役型内容生产”。
在 X 平台上,越来越多所谓“行业深度分析”帖充斥视野——它们结构相似、语言程式化,甚至连关键词都精准雷同。乍一看是专业内容,细读却发现内容空洞、逻辑拼贴、互动流于形式。社区成员 @0xcryptoHowe 曾将这种现象称为“Crypto 版电梯广告”:信息在封闭平台中反复播放,用户虽被动记住,却难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或洞见。
更有甚者,部分中腰部 KOL 被 Kaito 奖励机制“绑定”,开始接受远低于市场公允价格的内容回报。例如,一些原本报价在 500U 以上的创作者,如今为争取分数,只得压缩表达力,追求迎合算法的“得分模板”,最终不仅牺牲了内容质量,也削弱了创作者作为个体表达者的独立性。
这一现象正在瓦解原本依靠知识密度和独特视角建立的创作者生态:内容创作的评判标准不再是多维度的专业性、创造力或独立判断,而是变成了“算法模型是否给你高分”。
二、信息平台还是流量陷阱?Kaito算法的隐形门槛
Kaito 的 AI 内容评分系统宣称能智能识别高价值信息。但随着更多用户深度参与,一系列“评分异常”案例暴露出该系统根本性的倾斜性和封闭性。
社区用户 @Jessethecook69 曾在短短 24 小时内,依靠三条擦边球内容跃升至全球排行榜第九、中文区第一的位置,引发舆论哗然。而同时期内,诸如 @sky_gpt 发布的一篇包含大量一手研究与宏观视角的30w长文,却在榜单中几乎毫无存在感,与部分付费投榜内容评分近乎持平。
多个参与者指出,Kaito 的算法并未给予阅读量与讨论质量足够的权重,反而强化了“内圈互动”的比重。这种设计导致 ICT(Inner Crypto Twitter)中的头部账号可以通过互评、转推形成内部循环,扩大影响力,进一步巩固榜单位置,边缘创作者则被系统性压制。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社交杠杆”与“内容价值”的博弈,而在 Kaito 当前的模型下,胜出者并非内容最好的人,而是关系网最强的人。这种算法机制已经将平台的底层逻辑从“发现价值”转变为“制造权力”。
三、“注意力金融化”的理想如何走向算法殖民?
Kaito 所构建的,是一个典型的“金融化平台”:它把注意力数字化、内容量化,再以分数为中介,将注意力变现路径转化为游戏规则。然而,任何被量化的东西,终将被优化;而一旦创作行为开始服务于“如何得分更高”,内容的原生性就不可避免地被侵蚀。
更严重的是,这种平台机制看似去中心化,实则建立了一个更隐蔽的“算法中心化权力结构”——它既不是由社区自治,也并非由用户共议,而是由代码逻辑、权重调控和少数决策者隐性主导。这不仅没有打破Web2式的信息支配逻辑,反而在AI技术的加持下复制并加固了它。
四、技术不成熟还是运营失控?团队管理能力遭质疑
除了系统性结构争议,Kaito 团队近期还暴露出明显的运营短板。3 月 16 日,创始人 Yu Hu 与平台官方账号遭黑客入侵;4 月 27 日,又因为回填算法出错,导致前端数据错乱、用户界面一度出现大面积错误。
尽管这些事故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频繁的运营失误却引发了用户对团队能力、平台稳定性乃至未来可持续性的担忧。一个试图搭建“AI驱动的新型信息秩序”的平台,如果连基本的风控与版本管理都难以维持,又如何说服用户相信它能管理全球创作者生态?
五、信息秩序的革新,还是权力逻辑的再生产?
Kaito 初衷或许是善意的——构建一个更高效、更智能的信息分发平台。但现实中,它却似乎正将信息创作者困在一个无形的“内容高压锅”里:创作不再是自由表达,而是算法赌博;内容不再是思想载体,而是流量换算工具。
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AI 驱动的信息平台,究竟是在革新信息秩序,还是用新的技术手段延续旧的权力逻辑?当创作者失去选择空间,当内容被算法扁平化处理,当平台以“激励”为名收割用户的创意劳动——所谓的「信息金融化」是否正在变成一种算法殖民的新面貌?
Kaito 也许不是唯一的问题,但它的现象,正在映照出一个更大的隐忧:Web3 的开放叙事,是否会在平台逐利与技术惰性的裹挟下,退化为另一种中心化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