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从边缘试验到制度转向
曾几何时,「资产代币化」是区块链领域中的小众探索,被视为遥远的未来实验。而如今,随着贝莱德、摩根大通、富兰克林邓普顿、VanEck 等金融巨头集体下场,构建专属平台、发行链上债券、参与多链部署,代币化正在从边缘进入华尔街的核心战略视野。
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的概念从最初的概念验证(PoC)阶段,迅速演化为实际运行的金融基础设施。传统与加密的界限正在被技术的推进和资本的需求逐步抹平,一场静悄悄却影响深远的金融范式转换正在发生。
那么,这场代币化浪潮的突破性时刻真的来了?本文将系统梳理代币化的发展逻辑、当前进展、关键驱动因素及其未来路径,剖析这一趋势如何深刻重塑全球资本市场。
第一部分:代币化的本质与潜力——不仅是新瓶装旧酒
什么是资产代币化?
代币化指的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将现实世界中的资产(如债券、房地产、股票、艺术品等)映射为数字代币,使其具备可编程、可交易、可追踪等区块链特性,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高效流通。
代币化并非改变资产本身,而是改变了对资产的「所有权记录方式」与「交易机制」。它将传统金融的纸质或数据库式产权结构,迁移到链上进行再定义。
代币化的四大关键优势:
1. 碎片化与民主化: 资产可以拆分为更小单位,普通投资者也能以极低门槛参与高价值资产的持有;
2. 流动性与全天候交易: 可跨时区、无中断地在链上实现点对点交易;
3. 成本结构再造: 链上直接结算绕过多层中介,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4. 全球无障碍访问: 不再受地域、身份与监管壁垒限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资产开放市场」。
从技术底座上看,资产代币化是 Web3 与传统金融(TradFi)最具现实融合前景的突破口。而从市场体量来看,它承载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新兴赛道,而是对传统金融秩序的系统性改造。
第二部分:万亿级赛道初露锋芒,谁在率先入局?
现实世界资产的链上爆发
2025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链上的非稳定币类 RWA 资产已超过 220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 40%。而这个数字在 2023 年还只有约 50 亿美元,短短两年之内翻了数倍。
贝莱德的 BUIDL 基金在 2025 年增长超过 4 倍,总规模突破 28 亿美元,已成为最大代币化债券产品。富兰克林邓普顿的 BENJI 基金持有超过 7.5 亿美元,VanEck 则刚刚推出支持多链访问的代币化美国国债基金,覆盖以太坊、Polygon、Avalanche、Gnosis 等多个链。
大型金融机构正在系统性建构链上基础设施:
摩根大通:将自有私链 Kinexys 连接至以太坊主网,打通私域与公链;
MultiBank & MAG(迪拜):与 Mavryk 合作推出 30 亿美元的 RWA 项目;
泰国财政部:以 3 美元门槛向散户发行代币化债券,践行全民金融包容;
美国 SEC:已与九家金融巨头展开代币化圆桌会议,显示监管态度趋向积极合作。
咨询机构预测市场空间:
Roland Berger:2030 年 RWA 市场规模将达到 10 万亿美元;
BCG:预测规模高达 16.1 万亿美元,约为当前市场的 500 倍;
假设全球仅 5% 的金融资产实现上链,其价值也将超过 30 万亿美元。
这意味着,代币化不再是区块链世界的边缘叙事,而是机构认定的下一个核心金融基础设施方向。
第三部分:为何现在?四股力量驱动突破点
1. 政策转向与监管明朗: 在特朗普政府回归后,美国从过去的执法监管转向「制度激励与创新容错」,多个重要机构由支持加密创新者领导,SEC 主席甚至将代币化比喻为「音频从黑胶迈向数字流媒体」的历史性演进。
2. 机构信任与资源支持: 华尔街顶级玩家入局,为代币化注入强大的信任背书与技术资源,打破早期仅靠初创项目推进的限制。
3. 技术成熟度上升: Layer 1 与 Layer 2 公链的性能、合规性和可编程性大幅提升,足以承载金融级别应用场景。
4. 用户需求迁移: 整个市场对「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少门槛」的投资需求愈发明确。代币化天然适配这种趋势,尤其是在全球利率高企与财富管理多元化的大背景下。
第四部分:挑战尚存,标准与教育是关键
尽管进展迅速,代币化的大规模普及仍面临诸多挑战:
监管碎片化: 各国监管节奏与合规框架差异巨大,尚未建立跨境协作机制;
技术标准缺失: 各平台采用的代币标准、链上验证机制缺乏统一规范,流动性割裂严重;
托管与安全隐患: 传统机构对智能合约风险与黑客攻击依然存疑(如 Bybit 黑客事件);
教育缺口: 普通投资者对链上资产运作机制尚不理解,缺乏用户友好型入口与工具。
当前,华尔街走在代币化浪潮的前沿,而 Main Street(大众)还远未接住这波变化。这构成了一个极大的认知与接入断层。
第五部分:代币化的未来不是革命,是演化
代币化的价值并不在于「颠覆金融」,而在于以极低的摩擦成本改进传统金融基础设施。它不是造一套新系统,而是让老系统在新平台上焕发生机。
未来,它或将成为金融世界的 「SMTP 协议」——你用,但你不需理解。代币化会成为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隐形基础设施」,改变我们看待资产的方式。
想象这样的画面:
下班后你用手机买入 50 美元的政府债券;
收益自动通过智能合约派发到账户;
可以一键将债券抵押获取流动性;
所有过程均无需银行中介、无结算延迟。
这不是乌托邦,而是一个已经开始发生的金融现实。
结语:从封闭系统到开放金融,代币化打破门槛的力量
传统金融构建的是一个为「合格投资者」与「机构客户」服务的体系,普通人只能被动接受,门槛高、效率低、选择少。而代币化,正在重塑这个游戏规则。
它不是在挑战监管权威,而是在以数字方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可达性、公平性与效率。
随着这一趋势加速演化,「传统金融 vs. 去中心化金融」这一二元对立将不再成立。代币化最终带来的是一个更具可组合性、更贴近终端用户的全球化金融操作系统。
在这场从静默试验走向主流的金融演进中,代币化,值得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