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十年间,人们对Crypto的讨论始终撕裂。一方面,它被批为庞氏骗局、泡沫幻影,是注定归零的炒作游戏;另一方面,它又被赞为一次文明跃迁,是通向未来社会结构的关键钥匙。
这两种声音都不新鲜,却代表着对「新技术-新秩序」叙事的不同理解。
不如先放下情绪和立场,回到一个朴素但深刻的视角:
商业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
从Web2到Web3,从移动互联网到加密网络,所有看似前沿、激进的技术浪潮,其实都在遵循一条相似的路径:从概念驱动的高热起步,到资本补贴的规模扩张,再到精细运营的闭环构建,最终演化为一套稳定的产业生态系统。
只是这一次,叙事藏在协议中,资本埋进代码里,增长写进了链上数据。
如果回顾中国互联网从2010年至今的发展路径,我们会发现Web3正在重演一场熟悉的剧本,只不过角色换了,工具变了,效率提升了。而趋势的核心节奏并未改变。
这篇文章,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拆解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阶段,并对照今天Web3的生态演化路径,理解它正从「烧钱换增长」走向「技术驱动协同」的新周期。
一、从叙事造风口到协议建秩序:四阶段演化的共同轨迹
第一阶段:靠叙事撬动注意力的创新狂潮(Web2:2010年前|Web3:2020年前后)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黄金年代,始于“互联网+”这个魔法词。只要把传统行业套上这三个字,就有资格进入风口:无论是医疗、电商、教育,还是出行、家政服务,资本和媒体都争相追捧。
创业者不急着做产品,而是写BP、选赛道、造词汇。那时候,比拼的是谁讲得出更大的故事,而不是谁拥有更好的用户留存。估值由“想象力”主导,热钱追逐“趋势概念”。
Web3的早期叙事也如出一辙。从ICO到DeFi、NFT、GameFi、SocialFi……一轮轮“XXFi”风口迅速轮转,资本按关键词下注,创业团队围绕协议设计构建故事叙事,代币经济模型成为融资PPT的核心组成。
叙事拉高注意力,估值随着话题上升,而产品与用户体验往往处于次要位置。
这一阶段的本质,是借助概念设定趋势门槛,以先发优势获取资源与资本关注。
第二阶段:资本补贴推动用户爆发(Web2:2010-2018|Web3:2021-2023)
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注意力竞争,第二阶段就是用户争夺战。
在移动互联网中,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烧钱换市场”的策略——滴滴大战快的、ofo大战摩拜、外卖平台补贴大战……几乎所有成功的平台都经历了通过资本补贴快速占领用户心智的时期。
低价、高频、习惯绑定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词。项目以巨额亏损换取用户增长,以“GMV”“DAU”吸引下一轮融资。
Web3同样如此。2021年开始,TGE(Token Generation Event)和空投(Airdrop)成为项目拉新标配,用户被激励参与测试网、任务平台、激励计划,形成了一种“羊毛党的宏大生态”。
从Arbitrum到Blast、ZKSync,从LayerZero到Eigenlayer,各类空投活动带来巨量活跃用户与交易数据,推动协议TVL爆炸性增长。但与此同时,用户质量、粘性、留存却极为堪忧。
这是“换用户不换忠诚”的阶段:增长靠激励驱动,模型难以闭环,价值难以沉淀。
第三阶段:精细运营推动结构闭环(Web2:2018-2022|Web3:2024前夜)
补贴的神话终将破灭。到了2018年,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人口流量趋于饱和,精细化运营成为行业共识。
从“讲故事”转向“讲效率”,从“补贴拉新”转向“结构自洽”,平台开始重构增长模型,搭建闭环系统,构筑长期价值。
这一阶段,真正跑出来的公司并不是增长最快的,而是结构效率最高、供需匹配最稳、系统能力最强的那一批:美团、拼多多、抖音……它们建立的是从流量到供应链,从分发到履约的完整商业逻辑。
Web3在2024年也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型。项目逐渐意识到,仅靠空投无法构建粘性生态,必须回到“真实场景+系统能力”的搭建:
L2 Rollup 开始深耕DApp生态,探索收入分享机制;
DePIN项目强化实体资源绑定(如 Helium、Hivemapper);
DeFi协议逐渐尝试向“利润回流、收入分红”方向过渡;
SocialFi平台试图构建多层交互闭环,改善长期活跃。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留得住、用得久、转得动”,即用户结构闭环、生态交互效率与商业模式的可持续。
第四阶段:生态固化中的结构突破(Web2:2023起|Web3:2025展望)
当前的Web2格局已基本稳定,平台之间不再简单比拼用户量,而是比拼生态联动、组织协同与系统效率。腾讯、阿里、字节,皆已完成内部平台整合,构建流量、内容、交易、支付等全链条闭环。
突破只存在于结构边缘或底层架构。
这与Web3即将进入的阶段高度相似:在流量红利消退、用户趋于理性后,项目能否构建一个“协议即平台”的生态体系,成为决定生死的关键。
例如:
Eigenlayer试图通过“再质押”机制建立安全性层的模块化生态;
Celestia等模块链项目在探索“共识即服务”的底层架构;
Friend.tech背后的社交协议希望变成下一代身份社交入口;
Chainlink与The Graph则在基础数据层构建连接上链下世界的桥梁。
在这个阶段,决定胜负的,不再是能不能吸引用户短期参与,而是能否在链上构建出一个自洽、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系统性网络。
二、Web3的下一站:从叙事经济走向协议国家?
Web3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周期,更是一个嵌入金融逻辑、社会实验与治理模式的系统性范式迁移。
它不仅在重演Web2的产业路径,还可能试图超越Web2的终局,向一种更开放、更自治的协议型组织演进。
就像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是“平台国家”,Web3的终极状态,或许是“协议国家”:一个个高黏性、多角色、跨地域的链上生态系统,既是网络服务提供者,也是价值协调机制,甚至具备原生治理体系。
但前提是:必须先穿越补贴幻象,打破用户幻想,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链上产业结构”。
这条路不会短,也不会轻松,但它的潜力,或许远不止于“新技术”本身,而是一种对“商业+资本+组织+技术”如何重新构建的系统性回应。
总结
Web3正在重走Web2的老路,但不是机械重复。
从叙事拉动、资本驱动,到运营闭环、生态协同,它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历史从未简单重演,但它总是押注那些真正构建系统的人。Web3的未来,不属于能讲故事的项目,而属于能构建秩序的系统。
谁能熬过“烧钱时代”,穿越叙事迷雾,谁才有可能在真正的产业生态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