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比特币比萨节,朋友圈和社群充斥着庆祝的信息,气氛热烈。而这一节日的由来,也早已为人所熟知——2009年,一位程序员用一万枚比特币购买了两块比萨饼,成为加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实购买力”的比特币交易案例,也被视为比特币赋予内在价值的起点。
如今,15年过去了,比特币不仅“能买比萨”,还一度在比萨节前后突破了11万美元大关,再次刷新历史高点。在这种全民狂欢的氛围下,市场情绪亢奋,“逢高出货”这种声音也不绝于耳。但真正的问题是,这种价位到底是终点,还是另一段长期旅程的起点?
如果一美元买入持有至今:一段关于信念与时间的试验
打开 CoinGecko 或 TradingView 的比特币历史价格图,会发现比特币第一次达到1美元大约是在2011年初。从那个时间点起算,到如今价格一度逼近10万美元,比特币完成了10万倍的增长。这个数字听起来近乎荒诞,但对于一些坚定的“长期主义者”来说,这并非幻想,而是真实发生的财富跃迁。
设想一下,2011年拿出100元人民币买比特币(当时汇率约为15美元),在1美元价位可购得约15枚BTC。如今即便只持有这15枚比特币,其价值也已接近150万美元,约合1100万元人民币。这对一个普通家庭而言,足以实现财务自由,甚至完成从“无产者”到“有产者”的阶层跃升。
但问题是,谁能真正拿得住?
回到现实,大多数人并非在2011年购入比特币,也不可能在没有波动、没有信息噪音的真空中守到今天。从2011年到2024年,比特币经历了无数次暴涨暴跌,2013年、2017年、2021年三轮牛熊交替,每一轮回调都超过70%,许多投资者在高点追入、低点恐慌卖出,最终沦为“韭菜”,在市场周期中反复被收割。
所以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能买对,而在于我们是否能拿得住。而决定一个人是否“拿得住”的根源,其实只有两个:
1. 是否真正理解比特币的长期价值逻辑
2. 是否能摒弃“低买高卖”的短视波段思维
长期主义不是口号 是信仰与策略的结合
今天仍在加密市场中活跃的投资者,大多数已经在心底建立了某种程度的信仰:比特币是一种对抗法币贬值的工具,是全球数字资产的价值锚,是去中心化的金融未来。这种认知的积累,让他们更容易完成第一项考验——相信它的未来。
但真正难的是第二项——放弃“逢高出货”的诱惑,真正与时间做朋友。
“卖在高点”的诱惑几乎写进了人的本能。但现实是,你永远不知道“高点”在哪,而一旦卖出,大概率再也回不到原来的价格,尤其是在比特币这种牛市启动后连续拉升的资产中更是如此。最致命的操作,就是在上涨初期“见好就收”,结果在上涨末期再也买不回来。
林园的达仁堂和比特币的类比:暴富靠拿得住
长期持有并非比特币独有的策略,传统市场同样适用。著名投资人林园曾在2013年重仓买入新加坡市场上市的中药股达仁堂,其价格在2012-2022十年间几乎横盘不动。换成普通投资者,大多早已清仓跑路。但正是这段“沉寂期”的等待,换来了2022-2025年间的10倍涨幅。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伟大的投资回报不是靠频繁买卖完成的,而是靠熬时间、扛煎熬、忍寂寞拿来的。
再看比特币——从1美元到10万美元,用了14年时间。从统计学角度讲,这与达仁堂的“十年磨一剑”如出一辙。不同的是,比特币的涨幅是后者的1万倍。
做时间的朋友 而非情绪的奴隶
比特币价格每创一次新高,关于“是否逢高出货”的讨论就会浮现。问题的本质,其实并非策略选择,而是心态博弈。大多数人不是“卖在高点”的高手,而是“怕跌”时的逃兵。
想要穿越周期,最需要的不是择时能力,而是“反人性”的定力。梦想一夜暴富、频繁做波段,恰恰是普通投资者实现长期回报的最大敌人。
结语:为何我不再考虑短期出货比特币
因此,对我个人而言,未来在没有极端市场过热(如2021年4月或2022年11月那种万人空巷的投机狂热)之前,不太会选择所谓的“逢高出货”。
比特币不是一个几个月的题材炒作,而是一个几十年的金融范式变革。它的真正价值远未完全被市场所定价。而长期持有,则是参与这场变革、并从中获得收益的唯一现实路径。
在这个金融世界中,我们终将面对一个选择:要么短期聪明,要么长期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