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百万美元之路与美债危机的系统性诱因

在2025年的比特币大会上,BitMEX联合创始人Arthur Hayes发表了一场充满前瞻性与警示意味的演讲。他不仅讨论了比特币通往100万美元的可能路径,更深入剖析了美国财政政策、债务危机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系统性逻辑。他的核心论点是:美国政府对信贷的依赖、债务货币化的趋势,以及政治操盘的现实,正共同构成一个宏大的金融叙事,而比特币则可能成为这个系统中的最大受益者。

 

一、财政部长的真实任务:推销债务

 

新任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曾是索罗斯旗下基金的核心人物,以攻击主权货币制度著称。他的职业背景说明他深知系统性金融压力如何产生、发展,并最终引爆。如今他的新任务,是为美国政府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筹措资金。用Hayes的话说,每当你看到贝森特出现在媒体上,就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位急于清空库存的二手车销售员,而他推销的“商品”是美国国债。

 

Hayes借用电影《大亨游戏》(Glengarry Glen Ross)的名场面讽刺地指出:“Always Be Closing”(永远在推销)才是财政部长的底色。而他正努力说服市场相信,美国国债仍然是一项可投资的资产。但市场并不买账。

 

二、债券的失败逻辑:被美股、黄金和比特币全面碾压

 

Hayes展示了几组关键数据:自2017年以来,美国国债供应指数上涨约80%。与此相比,纳斯达克指数的涨幅更大——持有科技股而不是债券,你能多赚80%。与黄金相比也是类似结果:黄金的表现也远胜国债。而当对比比特币时,差距更是压倒性的——在比特币这个新时代的避险资产面前,债券显得无力而迟钝。

 

即便短期内债券可能带来温和回报,长期来看,它正在不断失去相对吸引力。而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贝森特的“推销任务”就变得愈发艰难。要让债券继续有人买,政府只能加大金融操作的力度。

 

三、无法遏制的赤字与通胀路径

 

根据彼得森研究所的数据,截至2025财年3月,美国政府的支出已经超过了2024年同期,而2024年本已是赤字创历史纪录的一年。尽管政治人物曾高调宣布将削减滥用和欺诈支出、降低财政赤字,最终这些承诺要么不了了之,要么被有意降温。例如,曾在舆论场大放异彩的马斯克,宣称“要做清廉财政的先锋”,如今却已经销声匿迹。这背后,是赤字政治的现实逻辑:每一美元的政府支出都流入某个选民的口袋,削减财政支出意味着伤害利益集团,这对任何政客来说都是不划算的买卖。

 

于是问题变成:如果不能减支,那就只能靠“增长”来让账目好看。而在现实中,“增长”往往意味着增加信贷供给。Hayes指出,名义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和银行愿意注入多少信用货币。

 

这一逻辑在中国尤为清晰:GDP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信贷的函数。在美国同样如此。如果贝森特希望看到6%到7%的GDP增长,那市场应当追问:你准备释放多少信贷?而这正是比特币升值的逻辑起点——当法币体系无限扩张,硬通货逻辑必然上浮。

 

四、比特币如何搭上政策顺风车?

 

Hayes认为,美国政府可能再次吹起一个金融泡沫,以维持财政赤字结构的平衡,而比特币极有可能成为这个泡沫的中心。他提出了几个可能的政策工具:

 

1. 资本管制与税收再分配:通过取消外国人在美国投资国债时享有的税收豁免,政府可以重新分配这笔资金。例如,对持有短期国债征高税,对长期国债提供低税率甚至豁免,以此人为地操控收益率曲线。这种策略看似对外国人征税,本质上是诱导其转向购买更长期的债券,为政府筹资。

 

2. SLR豁免:银行无限杠杆买债的绿灯

 

SLR(补充杠杆率)是限制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的关键监管工具。在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曾豁免SLR限制,使得银行可以用更高杠杆购买美债。贝森特近期频繁在媒体上暗示可能重启这一豁免,这可能开启“银行购债狂潮”的新阶段。如果实施,银行系统将成为国债的边际买家,进一步加剧资产泡沫化。

 

3. GSE资金注入:房市加杠杆

 

Fannie Mae和Freddie Mac两大房贷机构如果再次被赋予更大放贷权限,将使抵押贷款市场流动性显著提升。这可能制造另一轮房地产泡沫,也可能在边缘资产如加密市场中释放投机性资金。

 

Hayes称之为“三驾马车”:对外国人征税、允许银行无杠杆买债、重启房贷信用扩张。每一项都可能在宏观层面增加通胀压力,而比特币在这种环境下的表现,无疑将强于一切传统资产。

 

五、通胀是解决方案,不是副产品

 

Hayes直言:通货膨胀对政府而言是有利的。它降低了实际债务负担,是解决高赤字和高债务的政治可行手段。虽然通胀对普通人而言是不受欢迎的,但它恰恰是系统性重设的隐形武器。在这种背景下,比特币作为去中心化、总量有限的资产,天然具备对抗通胀的价值锚属性。

 

六、比特币如何达到100万美元?

 

Hayes提出,比特币达到100万美元需要三种条件同时发生:

 

1. 资本控制与货币战争升级

 

美国政府将越来越多地限制资本自由流动,并通过制度手段引导资金回流国内资产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这会迫使资本寻找更高自由度的避风港,而比特币正是天然候选。

 

2. 银行系统全面杠杆化购债

 

SLR豁免一旦落地,大型银行将使用无限杠杆购入政府债务,形成对传统储值工具的巨大挤出效应。这将进一步降低法币的实际购买力。

 

3. 房地产信用释放与消费复苏

 

房贷机构扩张将刺激房地产和消费,间接推升通胀并带来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这有可能形成对加密资产的第二轮结构性需求。

 

总的来看,Hayes描绘的不是一个纯粹依靠市场逻辑上涨的比特币,而是一个深嵌于全球金融结构变化中的结果。当国家机器不得不将信贷推至极限,比特币自然将走向估值极限。

 

结语:比特币不只是投机,而是全球金融重构的对冲工具

 

Arthur Hayes在2025年提出的这些论断,不只是对加密市场的炒作宣言,而是对宏观结构变化的系统判断。当全球进入债务货币化与制度内卷的深水区,比特币的“百万美元之路”已不再是幻想,而是一个愈发现实的历史选项。它的意义,远超一场资产价格的狂欢,更像是一场时代价值的重新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