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币立法进入全球竞速时代
自2025年5月,美国与中国香港几乎同时推出稳定币监管法案,标志着全球金融监管进入以“稳定币”为核心的新阶段。2025年5月1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GENIUS法案》,正式确立了美元稳定币的法定监管框架。该法案不仅规定了稳定币的发行资格,要求必须由联邦或州批准的金融实体操作,同时要求稳定币资产需与美元、短期美债等1:1锚定。
GENIUS法案的背后不仅是监管的完善,更是美国试图将美元稳定币纳入其“数字美元霸权”的宏大策略。稳定币在此框架下,实际上成为美债的流通替代物。它们不仅是法币的衍生形式,更可能承担未来美元流动性的支撑角色,尤其在全球债务压力持续膨胀的背景下,具有战略金融意义。
仅两日后,2025年5月21日,中国香港也正式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并在5月30日刊登宪报生效。该条例不仅建立了发牌制度,要求任何发行锚定港元的法币稳定币者必须持有金融管理专员颁发的牌照,更是在维护金融稳定与推动数字金融创新之间寻求平衡。香港此举不仅是金融中心制度改革的标志,更是与国际接轨并制定亚太稳定币标准的重要步骤。
这些立法事件并非孤例,而是全球范围内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的缩影。早在此之前,日本、新加坡、欧盟、英国等主要经济体就已陆续完成了各自的稳定币法律框架:
- 日本在2022年就完成了对《支付服务法》的修订,确立稳定币为“电子支付工具”(EPI)的法律地位,推动三菱UFJ等金融巨头发行日元稳定币,迈出数字金融的重要一步。
-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于2023年发布了单一货币稳定币监管框架,适用于锚定新元或G10货币的稳定币,凸显其在全球金融创新中的先发优势。
- 欧盟则通过了《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自2024年底生效,首次将稳定币纳入欧盟统一金融监管体系,并提出清晰的准入、储备管理与反洗钱机制。
- 英国财政部于2025年1月提出新法案,对“合格稳定币”进行分类监管,并规划在2026年完成规则实施。
不仅如此,韩国、泰国、阿联酋等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推进稳定币法律建设,试图在下一代金融系统中抢占有利位置。全球已进入一个“稳定币监管竞赛”的新时代,背后反映的是各国对数字货币时代主权金融地位的激烈争夺。
二、稳定币的金融属性与现实作用
表面上看,稳定币是为了解决传统加密货币价格剧烈波动的问题而设计的“平稳”货币。比如比特币波动幅度极大,从最初每枚几美元到如今超十万美元,导致其作为日常支付工具几乎不具可行性。而稳定币如Tether(USDT)与USD Coin(USDC)则尝试通过锚定美元或其等值资产,提供一个价格稳定、可信赖的加密资产选项。
Tether目前占据稳定币市场超六成份额,USDC也接近三成,成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世界的基础流通单位。但值得注意的是,“锚定”并非意味着“绝对稳定”。USDT与USDC的背后资产组合包含短期国债、现金存款,有时甚至包括商业票据、黄金或比特币,这种复合资产结构令其在极端市场波动中存在脱钩风险。
稳定币的稳定性,其实依赖的是对锚定资产的信任与管理机制的透明度,而不是技术本身。这就像纸币曾经锚定黄金,但当信用体系演化成基于国家信用的法币体系后,“锚”已不再是实物,而是制度与信心。
因此,稳定币不是一个简单的“更安全的加密货币”,而是一个嵌入金融与政治博弈的战略工具。
三、稳定币的本质与货币演化的逻辑
要想真正理解稳定币,就不能停留在技术细节或市场表现上,而要回到货币本质的演化逻辑。货币从来不是自然产物,而是社会选择与技术进步的复合产物。从历史上看,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实物交换到信息化记账的演变路径:
1. 原始商品货币:如贝壳、盐、腊肉、啤酒等。其作为货币的基础在于稀缺性、便携性与部分共识。
2. 金属货币与金币时代:黄金、白银等因其物理稳定性与社会认同而成为最具通用性的交换媒介。
3. 纸币与记账货币:脱离实物锚定,依赖政府信用、法令与银行体系支撑货币价值。
4. 电子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进一步去中心化或重新中心化,推动货币进入数据可编程与价值互联网时代。
稳定币是站在第五阶段与第六阶段之间的新物种:一方面,它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去中心化支付系统;另一方面,它依然倚赖中心化资产做锚、对接现实货币系统。这种“混合体”既是技术过渡形态,也是金融秩序重建过程中的重要试验。
四、稳定币背后的地缘政治与金融战场
稳定币的兴起早已超越金融创新的范畴,正在变成一场货币霸权的新战争。尤其是美国推行以“美债”为锚定资产的稳定币设计,背后隐藏着缓解财政赤字与债务危机的隐秘逻辑。
截至2025年,美国国债余额已突破35万亿美元,且有6.5万亿美债将在6月集中到期。通过推动稳定币的发展,美国事实上是在构建一个新型“流动性延迟器”:让稳定币市场吸纳一部分美债需求,形成“准央行”的去中心化资金池,缓解财政压力。
而其他国家在积极设立监管制度的同时,其根本出发点是保护本国金融主权,避免本币被“美元化”或“稳定币化”。特别是在全球美元回流、加息周期结束之后,稳定币极有可能成为美国金融输出的新渠道。
五、结语:稳定币的未来仍在书写中
稳定币作为信息货币的新形态,其未来远非既定。一方面,它可能成为数字支付系统的核心基础设施,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形成竞争或互补关系;另一方面,如果缺乏有效监管与信用保障,也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成为现代“影子银行”的翻版。
从技术工具到制度变革,从支付手段到货币战争,稳定币无疑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体系最不容忽视的变量。未来的稳定币将向何处演化?或许不仅取决于代码与资产,而更关乎一个时代的信用构建方式。
——稳定币,不只是“稳定”的货币,它是下一场金融秩序风暴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