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夏,伴随美国与中国香港在稳定币立法上的重大推进,加密货币市场掀起了新一轮热潮。稳定币,这种与传统资产锚定、价值相对稳定的加密货币,正从边缘走向全球金融的核心。然而,对于它的监管之路,却是一场复杂的博弈,是拥抱创新的冲刺,还是风险警报的拉响?
一、立法破局:美国与香港率先出招
5月1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法案)的关键程序性投票,这是美国在联邦层面监管稳定币发行者的重要一步。紧随其后,香港特区立法会于5月21日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并于5月30日正式生效,成为亚太首个稳定币监管地标。
这场立法竞速标志着全球主要经济体正从试探性监管转向系统化治理,试图在稳定币迅速扩张之际,构建既包容创新又防范风险的制度框架。
而市场反应迅速而激烈。比特币在5月22日突破11万美元,创下年内新高;港股市场上,“稳定币概念股”如连连数字、移卡、欧科云链等大幅上涨;6月5日,USDC发行商Circle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暴涨168%,稳定币迈入IPO时代。
二、GENIUS法案:监管与创新的平衡艺术
GENIUS法案的核心,在于为稳定币创建分级监管体系:市值在100亿美元以下的发行方可接受州监管,超过门槛者则需接受联邦机构如美联储与货币监理署的审查。法案明确了稳定币的储备金要求、审计义务以及支付功能定位,意图以制度化手段增强透明度与公众信任。
它还设置了“稳定币认证审查委员会”,并规定所有合规稳定币须1:1锚定高流动性资产(如短期美债、美元现金或受保银行存款)。这一规定既巩固了美元地位,也为美国国债市场注入新需求。
更重要的是,该法案还限制科技巨头发行稳定币,防止其过度渗透金融系统,彰显了美国在保障货币主权与数据隐私方面的忧虑。
三、立法僵局:政治博弈与利益交错
尽管法案两度通过关键投票,但距离最终成为法律仍路途漫长。支持者强调该法案有助于强化美国在全球数字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并维护美元霸权;反对者则担心法案背后存在利益输送、信息不透明和监管套利。
民主党人持续批评特朗普家族旗下项目“世界自由金融”发行的USD1稳定币可能构成利益冲突和洗钱通道。该币自3月推出后短时间内市值暴涨至20亿美元,背后资本关系引发广泛质疑。
此外,美国国会的立法优先级也成为拖延因素之一。“大而美”预算案、税改法案、移民问题等占据立法资源,使得GENIUS法案进展迟缓。尽管参议员辛西娅·鲁米斯曾乐观预测法案可在5月底通过,但现实远比预期复杂。
四、全球监管竞赛:创新与风险的两难
美国和香港的立法表明,一个共识正在形成——稳定币不是“是否监管”的问题,而是“如何监管”的问题。
在美银证券看来,稳定币正推动支付系统从传统“五方模式”向区块链主导的新架构转变,未来的交易可能无需发卡行与收单机构,中间环节被压缩,成本显著降低。
HashKey CEO肖风指出,“基于区块链的货币代币化”已成为趋势,美元稳定币立法表明美国意图主导全球新金融秩序的根本战略。稳定币已不仅是技术产物,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新战场。
但技术创新也带来治理挑战。Spark Protocol等发行的“生息型稳定币”开始崛起,尝试绕开不允许付息的立法条款,这种边缘金融创新,可能再次引发灰色地带风险。而立法若束缚太紧,反而可能将创新推向海外监管洼地。
五、监管之路仍长,未来仍不确定
尽管GENIUS法案在参议院已走出两步,但未来仍需众议院审议、协调版本差异,最终提交总统签署。而众议院中还存在多个平行草案,例如修订版《STABLE法案》,也在等待立法推进。
法案未来能否落地,取决于共和、民主两党的持续协调与公众舆论走向。特朗普对稳定币态度的开放虽为产业发展释放信号,但其与相关项目的牵连也为立法设置了政治障碍。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各大金融机构也在提前布局。摩根大通早已运营基于区块链的“Kinexys”支付网络,纽约梅隆银行也推出了链上数据服务平台,标志着传统金融机构正主动拥抱这一趋势。
结语:监管与变革并行,稳定币之战才刚开始
稳定币正站上金融历史的新风口。它既可能成为数字美元的先锋部队,也可能引发新的系统性风险。在这场围绕货币、技术、政治和全球主导权的角力中,美国的立法进程正成为观察金融未来走向的重要窗口。
不论结果如何,这场风暴已然席卷而来,全球金融体系将由此迎来一场深刻重塑。是否能把握好“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尺度,将决定谁能主导下一代的金融秩序。未来,稳定币将不仅是技术话题,更是地缘战略中的关键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