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五天内,稳定币 USDC 的发行方 Circle 估值从 69 亿美元暴涨至超过 200 亿美元,增幅接近三倍,令人侧目。投资者的热情仿佛一夜之间被点燃,而市场对 Circle 的估值溢价,似乎预示着稳定币行业将成为下一个资本追逐的热土。
然而,一项业务估值的飙升,并不必然代表其盈利能力的跃升。事实上,稳定币发行作为一种依附于传统金融与区块链之间的“中间层”,本身存在天然的天花板与限制。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拆解 Circle 的商业逻辑与运营模式,并剖析为何“发行稳定币”看似风光,实则并非一门高回报的生意。
一、Circle的合规先锋身份与政策红利
Circle 无疑是全球最早也是最具合规意识的稳定币发行商之一。早在 2024 年 7 月,Circle 就成为欧洲 MiCA 法规框架下首家合规认证的稳定币公司。创始人 Jeremy Allaire 曾在瑞士闭门会议中强调,MiCA 合规仅是“合法性”的起点,而非“护城河”的终点。
2024 年底,随着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美国监管态度出现明显转向,稳定币立法进程加速。2025 年初《GENIUS Act》提出稳定币监管细则,香港同步推出《稳定币条例(草案)》,Circle积极参与政策咨询,并迅速获得监管试点牌照,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稳定币布道者”。
此外,Circle 拥有全球最多的法币出入金银行合作伙伴网络,其中包括数家系统性重要银行(GSIB),这是它在全球扩展中的一大优势。
二、稳定币是加密世界的“汇兑层”,但非价值最终归属者
将加密货币世界比作离岸群岛,比特币是自由流通的“黄金”,而稳定币就像一张可以随时兑换回法币的“储值卡”。Circle 发行的 USDC 正是承担了这个“储值卡”的铸造者角色:用户存入 1 美元,Circle 以相应储备资产支持,在区块链上铸造 1 枚 USDC,形成美元与链上资产的桥梁。
这种模式本质上类似于传统金融中的“货币代理银行”,既要对接监管体系,也要满足去中心化系统的技术逻辑——看似简单,却在技术、合规、审计和清算等各环节构建起了高门槛。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样一种模式中,真正掌握价值的,是发行者 Circle,还是渠道平台如 Coinbase?
三、渠道价值高于发行者?Circle与Coinbase的剪刀差
在 Circle 估值暴涨期间,其最主要分销渠道 Coinbase 的股价却波澜不惊。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稳定币生态中,谁掌握了用户、流量与场景,谁就主导了价值链的上游。
数据显示,Circle 高达 58% 的营收需要分配给渠道合作方,其中 Coinbase 是最大的分销合作方。这意味着 Circle 的客户获取严重依赖平台流量,导致其利润率被大幅压缩。尽管作为发行方,Circle拥有合规与清算优势,但如果无法掌握用户入口,其商业价值极可能被渠道“吸血”。
这与移动互联网时期的“流量即权力”逻辑高度相似:谁掌控了终端,谁才拥有最大话语权。
四、稳定币不是“金融创新”,而是传统金融的变种补丁
在更深层次上,稳定币的本质并非货币体系的重构者,而是对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优化器”。比特币等加密资产最初旨在挑战法币霸权,而稳定币则选择“投诚”——将用户资金投入短期美债,并严格遵守监管框架,成为美元信用的“延伸品”。
这就像宋江接受招安,换取名分与制度保护。Circle 投入巨额资金保障其合规性,却也因此受到诸多业务限制:不能加杠杆、不能进行“短钱长投”、不能跨期限套利。
这导致其盈利模式高度单一,核心收入来源不过两项:
1. 利差收益:将储备资产投向国债,赚取息差。
2. 支付清算手续费:通过 Circle Mint 平台提供企业级“铸币 + 清算”服务,按交易量收取手续费。
相比之下,传统银行能利用货币乘数进行信用扩张,放大盈利杠杆,而 Circle 只能依靠利息收入和微薄手续费,本质上是一个合规程度高、盈利能力有限的“类银行”机构。
五、稳定币的“不可能三角”:没有完美平衡的商业模型
我提出一个针对稳定币业务的“不可能三角”,即稳定币项目很难同时实现以下三者的均衡:
1. 对发行方有利:商业模式可持续,利润充足;
2. 对用户有利:零风险、高流动性、低成本;
3. 对储备资产(如美债)有利:形成稳定的资金支撑池。
当稳定币被要求100%资产储备、定期审计、限制杠杆时,发行方盈利能力受到极大限制;而若追求更高利润,监管又难以容忍其风险行为。因此,Circle 的商业模型天然受限于监管框架,难以进行规模化盈利的突破。
六、核心价值:替代SWIFT的跨境结算基础设施
Circle 之所以获得资本市场热捧,归根结底仍是对 SWIFT 和 VISA 等传统支付清算系统的深层不满。
传统跨境电汇系统手续繁杂、费用高昂,动辄需3–5个工作日清算;而基于区块链的稳定币可以实现秒级到账、低成本、24/7 全天候运行,大大提升了全球支付效率。
对于企业而言,Circle 提供的服务是“加密支付 + 法币清算 + 合规审计”三合一解决方案。这种降本增效的能力,是其长期价值的关键。
不过即便如此,Circle 依然无法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当用户将 USDC 兑换为银行账户中的法币时,依然绕不开旧有的反洗钱、KYC 与清算成本,这使得最终用户体验仍受制于传统金融体系。
七、稳定币发行不是终点,而是企业服务的起点
Circle 自 2023 年底关闭散户法币兑换服务,转而专注企业端的 Circle Payment Network,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战略转型。它不再直接服务用户,而是通过 B2B 模式,连接企业客户、银行、金融机构,打造一个“USDC流通联盟”。
但即便如此,Circle仍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稳定币只是连接链与银行的通道,并非价值链顶端。对企业而言,真正值得投入的并不是“发币”本身,而是围绕稳定币构建的供应链金融、跨境支付、平台清算、智能合约支付等应用场景。
结语:估值泡沫还是金融进化的试验田?
Circle 的估值为何能达到传统金融巨头数倍之多?是资本押注其全球清算网络的变革能力?还是对 Web3 支付新范式的想象?
从盈利角度来看,稳定币发行业务目前的盈利能力远远无法支撑如此高估值。但如果从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角度思考,Circle 的确有望成为去中心化支付系统的基石平台。
不过归根结底,稳定币不是终极产品,而是新的“金融工具”。能否将其嵌入全球贸易、企业账户、链上支付等更大的业务系统中,才决定了 Circle 真正的未来。
对于希望进入这一赛道的企业或创业者而言,发币不是答案,把稳定币变成服务客户的新引擎,才是更值得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