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稳定币条例》公布不久之后,蚂蚁集团旗下的两大实体——蚂蚁国际和蚂蚁数科,几乎同步启动了稳定币牌照申请程序,成为首批响应这一新规的科技巨头。这种“双线并进”的战略举动并不常见,显示出蚂蚁对香港稳定币监管政策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自身加密金融版图升级的急切诉求。
蚂蚁集团此番出手时机精准。香港于2024年5月公布了全球首个系统化的法币稳定币监管条例,计划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标志着稳定币从灰色地带走向监管正轨,也意味着金融基础设施即将迎来一轮深度重构。在这个时间点上,谁率先拿到牌照,谁就可能在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拥有新的数字货币“主权”优势。
而蚂蚁早已完成了预热。旗下Whale平台自2023年起即深度参与跨境资金流转,仅在2024年处理的总资金就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即3000亿美元的交易量已通过区块链完成结算。若将其中50%逐步迁移至自有稳定币体系,将迅速形成约1500亿美元的链上原生交易闭环,相当于在蚂蚁既有支付网络外,另造一个“区块链支付宝”。
蚂蚁国际此次进军稳定币,并非孤立动作,而是其全球支付战略的关键一环。当前蚂蚁国际已形成四大业务矩阵:Alipay+、WorldFirst、Antom和EmFi,分别对应境外消费者支付、跨境贸易、数字信贷及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如果这四大体系能够通过一个统一的稳定币完成整合,蚂蚁就不仅是一个跨境支付平台,而是构建了一个以自身稳定币为核心的全球金融系统,其意义堪比传统清算网络的数字化重塑。
为何稳定币是这个系统的中枢?核心在于跨境支付的痛点长期未解:高成本、低效率、时延不确定。即便如蚂蚁这样的科技平台,也无法完全摆脱传统金融系统带来的约束——银行中介层层加价,清算链条冗长,一笔款项从发送到到账往往需时两到三日,手续费占比甚至高达5%。而稳定币则可实现区块链上的即时到账、全天候运转、交易不可篡改,这种“秒级清算”的能力,一旦落地,将为蚂蚁每年节省下数十亿美元的运营成本。
但对蚂蚁而言,这场进击的意义早已超出“节省成本”的范畴。稳定币不只是支付工具,更是构建下一代金融平台的入口。美国的Circle通过USDC展示了这一模型:其稳定币广泛应用于DeFi、Web3支付、托管与清算等多个金融场景,支撑其估值跃升至百亿美元级别。蚂蚁拥有远高于Circle的资金处理规模、商户网络及技术优势,其目标显然不止是模仿,而是希望在亚洲主导这场游戏。
在资本市场上,Circle的上市无疑给蚂蚁提供了一个前车之鉴与强力参照。2025年6月5日,Circle在纽交所挂牌,首日股价即大涨168%,收盘价达83美元以上,显示出市场对稳定币商业模型的巨大期待。几乎同一时间,蚂蚁系港股平台云锋金融盘中一度暴涨近一倍,成为外界对蚂蚁稳定币野心下注的直接体现。资本市场正试图提前兑现这场稳定币革命所带来的利润空间。
更为关键的是,蚂蚁国际总部位于新加坡,本就与东南亚市场联系紧密,而香港稳定币牌照可被视为进入亚太甚至欧洲市场的“桥头堡”。一旦拿牌成功,蚂蚁不仅可以在香港快速落地试点,还可能将这一合规模式复制推广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乃至英德法等成熟金融市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牌照通用”和业务渗透。
从监管角度来看,香港稳定币条例的全面性也为蚂蚁的策略创造了可预期的制度环境。这套条例规定稳定币发行方需严格遵守一对一储备、透明审计、资产隔离和运营稳定等一系列要求,意在确保稳定币与传统金融之间的稳定桥接。对于技术与合规能力都处于行业前列的蚂蚁而言,这些要求不仅可达成,而且将成为其与其他潜在竞争对手拉开距离的屏障。
总的来看,蚂蚁此番谋局稳定币,不只是一次业务线延伸,更是一场系统性的全球战略博弈。从底层技术布局到多市场合规同步,从产业生态整合到资本市场想象空间,蚂蚁试图通过稳定币重构全球资金流动逻辑,打造属于中国科技企业的“数字美元体系”。而这一切,正是从香港的一纸牌照开始。
稳定币不是终点,而是新时代金融版图重绘的起点。而蚂蚁,已率先踏上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