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玩热浪中的明星角色Labubu,正在迎来它的高光时刻。这只长着大耳朵、牙齿尖尖、造型介于“萌”与“怪”之间的角色,是香港艺术家龙家升于2015年创作的虚构IP,最初只出现在绘本中,面向的是小众艺术圈。然而,自从2019年与泡泡玛特达成合作、推出盲盒系列后,Labubu迅速跻身国际潮玩舞台,甚至引发了一场关于“玩具是否能成为投资标的”的热议。
这股潮流的高潮,发生在2024年4月。全球知名女团BLACKPINK成员Lisa在社交平台晒出Labubu玩偶,亲昵地称其为“我的宝贝”,瞬间引爆市场情绪。尤其是在东南亚地区,Labubu遭到哄抢,泰国的市场溢价一度飙升至原价的7倍。紧接着,蕾哈娜、贝克汉姆的女儿等明星也纷纷将Labubu作为包饰展示,其“潮玩+奢侈品”的跨界标签迅速形成。Labubu从一件盲盒玩具晋升为“配得上爱马仕”的收藏品,开启了一段由流行文化驱动的资本追逐旅程。
2025年6月,这股热潮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唯一一只初代薄荷色Labubu在永乐拍卖会上以108万元成交,成为有记录以来成交价最高的潮玩之一,连带推动泡泡玛特股价创历史新高,公司市值在一年内增长近10倍,创始人也一跃成为“河南首富”。
这一切听起来是否似曾相识?是的,几年前我们也见证过类似的景象,只不过主角是NFT。两者的共性令人警醒:名人效应助推热度、社交平台成传播主阵地、稀缺叙事引发FOMO心理、拍卖高价被媒体热炒,最终引发全民投机与炒作。
Labubu和NFT:不同形式下的相似叙事
从表面上看,Labubu与NFT一个属于实物,一个源于虚拟,看似完全不同,但其价值逻辑背后却拥有惊人的相似性:
稀缺制造机制
NFT通过链上铸造生成,每一份皆唯一、不可复制,这是技术层面天然的稀缺;而Labubu的稀缺则更偏向叙事构建——通过限量发行、隐藏款设计、联名款制造抢购氛围,这种“人为设定的限量”虽有效,但也更易被质疑为商业策略而非真实稀缺。
社交驱动的价值发现
NFT时代,“头像经济”曾一度风靡,CryptoPunks、BAYC等被赋予身份象征功能;而Labubu也借助小红书、TikTok等平台形成潮玩文化圈,藏家晒图、晒单、炫稀有款成为社区共识的一部分。
价格非理性膨胀
无论是NFT还是Labubu,在短时间内都出现了远超实际生产成本的定价,原价几百元的产品轻松炒至上万元,某些特殊款更是进入拍卖级别。这种价格飙升的背后,是消费、投机与信仰交织而成的情绪泡沫。
泡泡玛特其他IP的启示:热潮终究冷却?
要判断Labubu是否会步NFT后尘,不妨看看泡泡玛特其他IP的生命周期:
MOLLY:2006年问世的MOLLY是泡泡玛特最早走红的角色,曾因与LV、Chanel等奢侈品牌联名价格暴涨,部分款式曾被炒至上万元。但在高频发布与审美疲劳之后,新系列的热度周期缩短至6-12个月,部分旧款价格已跌去一半甚至更多。
SKULLPANDA:这款以暗黑潮流风格为核心的IP,在初期也曾大热,但随着市场供应量上升,其二手转售价半年内暴跌约40%,迅速从“收藏级”变为“普通玩具”。
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潮玩IP若想维持长期热度,必须持续创造新叙事、新合作、新稀缺,任何一旦陷入“审美疲劳”或“供应过剩”的状态,价值下滑几乎不可避免。这也是Labubu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如何在流量顶峰后,不重蹈“过热→过剩→过冷”的经典潮玩命运。
实物潮玩是否更具韧性?未必如此
很多人以为Labubu毕竟是实物,可以“摸得到”,其价格更有支撑,风险小于NFT。但回顾潮玩历史,类似的“过山车”已发生过多次:
Bearbrick(积木熊):这款由MEDICOM TOY推出的潮玩曾因Chanel、Nike等品牌联名,拍出过22万元高价。但多数型号如今价格仅剩原价的30%-50%,当年“买一只等于买一辆车”的盛况已难再现。
Kaws公仔:同样火遍全球的潮玩Kaws,在多次合作后也经历了价值回调,部分限量款在2019年后价格腰斩。
这表明,“可见的资产”未必比“数字资产”更稳定。实物潮玩虽然拥有物理存在感,但当其价值主要依赖故事和流量时,一旦缺乏持续驱动,其命运也可能不比NFT更坚固。
Labubu的未来:是收藏奇迹还是下一场泡沫?
截至目前,Labubu在二级市场依旧供不应求,原价599元的盲盒已被炒至1.5万元,远超理性定价。然而问题在于,这样的价格是否具备持续基础?其稀缺性主要来自官方设定而非技术保障,供需关系随时可能被打破;同时过度投机也可能削弱IP的文化属性,使其从“艺术”转向“投机商品”,进而失去原本的忠实粉丝。
或许未来Labubu仍有机会脱离“昙花一现”的宿命,比如通过长期文化运营、进军高端艺术圈、与全球顶尖品牌深度联名,打造类似村上隆那样的艺术级IP。但如果依旧走“限量-溢价-拍卖-再发行”的老路,那么其命运可能正如NFT一般,从“神话”跌回“市场”。
尾声:热度之外,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潮玩?
Labubu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文化消费的心理学真相:我们热衷于稀缺,追逐社交认同,希望以消费表达身份。但当“限量”成为流量的代名词,当价格涨幅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潮玩的文化性与艺术性便容易迷失。
也许真正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潮玩,不只是某一个IP,而是那些背后具有深层叙事力与文化韧性的品牌体系——那些能在流行退潮后,仍保有情感价值与文化共鸣的角色,才是真正值得收藏的存在。
Labubu能否成为这种例外,或许,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