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中国潮玩第一股”的泡泡玛特在2024年迎来股价大爆发,全年累计涨幅超过200%,市值一度突破3500亿港元,创始人王宁也因此登上河南首富宝座。然而,在这场市值神话的背后,一款以其明星IP“Labubu”为灵感衍生的Meme币LABUBU,却迅速由高潮跌入低谷,从炒作风口跌至泡沫破裂的冰点。
Labubu热潮与泡泡玛特的造星逻辑
Labubu原是由旅居荷兰的华人艺术家龙家昇设计的幻想精灵角色,其灵感来源于北欧神话与童年回忆。Labubu拥有圆润而狡黠的外观:毛茸茸的身躯、大大的眼睛和张扬的尖牙,形成了“又萌又丧”的独特气质,这种形象迅速成为Z世代文化消费的新宠。
自2015年首次登场,Labubu便通过泡泡玛特的盲盒渠道实现了快速爆红,尤其在2019年后凭借潮玩文化与社交媒体的裂变效应,在中外市场掀起了一轮“买不到”的抢购风潮。2025年推出的第三代搪胶毛绒Labubu玩具在全球门店引发排队热潮,更在二级市场炒出数倍溢价。
据泡泡玛特2024年中期财报,《The Monsters》系列在半年内贡献了高达63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其“盲盒+爆款IP”模式不仅助推公司股价十倍翻,也将Labubu推向文化IP巅峰。
Labubu Meme币如何从明星IP变成投机弃子?
在这股文化热潮的基础上,2025年5月29日,名为LABUBU的Meme币上线,加密市场迅速对这一实体IP+虚拟货币的组合产生狂热反应。一时间,社区以“盲盒精神+币圈速度”为口号,自下而上炒作LABUBU,并成功将其市值推至数千万美元。然而,仅一个月后,该币价格暴跌超70%,当前市值已跌破2800万美元,单日跌幅超20%。
这一过程并不令人意外。尽管LABUBU打着“IP联动”旗号,其本质仍是典型的Meme币:缺乏实际应用场景、依赖社区叙事与短期情绪推动价格,而非由供需逻辑或技术支撑。
火爆之下的投机:泡泡玛特为何无法挽救Meme币宿命?
泡泡玛特成功的核心在于其将“稀缺性+惊喜感”转化为消费动因,创造了足以支撑高溢价的盲盒生态系统。正如资深收藏家Desmond Tan所言,通过摇盒选款、追逐隐藏版的过程,构建了用户的行为沉浸与情感链接。然而,这套逻辑一旦照搬进加密市场,却无法再复制其“实物落地+情绪消费”的闭环价值。
Meme币LABUBU并未提供与IP深度绑定的权益,例如限量空投、周边兑换权,甚至没有对应NFT资产锚定,仅是借助“名字”和“IP热度”发动炒作。这种缺乏长期护城河的投机逻辑注定无法长久。
参考案例:从胖企鹅到无聊猿,NFT与Meme的宿命循环
LABUBU的失败并非孤例。早期NFT代表项目Pudgy Penguins(胖企鹅)和BAYC(无聊猿)同样经历了从高光到腰斩的命运。
Pudgy Penguins曾一度风靡北美市场,不仅推出NFT,还延伸出实体玩具,并成功打入沃尔玛等主流零售渠道,2023年实现超1000万美元玩具销售额。其Meme币PENGU在2025年初也冲至0.0428美元高点,但在半年时间内跌幅超过78%。
而作为NFT赛道的图腾项目,无聊猿(BAYC)和CryptoPunks曾获得斯蒂芬·库里、Visa等名人和机构站台支持,但BAYC从最高153ETH一路跌至当前不足12ETH,CryptoPunks亦从125ETH跌至41ETH。数字IP虽曾叱咤风云,终究难逃共识消散、价值泡沫破裂的下场。
结语:Meme热潮之后,何为真正的数字资产价值?
从Labubu实体玩具的成功,到LABUBU Meme币的暴跌,一个事实愈发清晰:文化IP可以创造消费热度,但无法直接转化为区块链资产的内在价值。
Meme币是加密市场情绪与投机的化身,它可以迅速聚拢注意力,但也往往在现实基础缺失的情况下迅速凋零。Labubu的玩具热潮仍可能继续,但其衍生的LABUBU币已逐渐沦为散户接盘的记忆。
或许,下一轮数字资产的牛市,依然会有新的Labubu和LABUBU,但只有那些构建了长期应用场景与价值交付体系的项目,才可能真正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