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1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主办的第62期“人大深圳社科沙龙”暨第256期“大金融思想沙龙”在深圳成功举行,主题聚焦“全球稳定币发展趋势与政策演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朱太辉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稳定币的经营模式、发展影响与监管框架》的主旨演讲,围绕稳定币的技术逻辑、金融功能、监管趋势与国际影响,系统地梳理了当下全球稳定币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稳定币的本质:穿越叙事的经营模型
朱太辉指出,稳定币的关键不是“稳定”两个字,而在于它所融合的底层技术与经济激励机制。从加密资产的技术支撑体系出发,稳定币兼具去中心化账本的技术属性与法定货币的价值锚定机制,是链接加密世界与现实金融体系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稳定币不应被看作一种“数字货币的变体”,而更像是金融基础设施的新形态。
他进一步指出,稳定币作为“加密资产金字塔”中最具现实落地潜力的品类,不仅整合了区块链的可编程性与透明性,同时以中心化发行和托管机制解决了传统加密货币在激励机制、信用担保和价格稳定性方面的缺陷。从USDT、USDC的商业结构来看,稳定币的运行仍高度依赖中心化主体的信用支撑和储备资产的配置能力。2024年Circle近99%的收入来源于储备资产的投资收益,这一模式实质上与传统金融中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存在诸多共性,但又具有更强的流动性与全球可访问性。
使用场景加速拓展:从加密交易工具到支付基础设施
当前,稳定币已从加密投资结算工具逐步演化为跨境贸易与全球支付的重要媒介。朱太辉引用多项数据指出,2025年全球稳定币市值已突破2600亿美元,年活跃钱包数量超过6亿个。与此同时,单笔支付金额持续下降,说明稳定币已开始渗透进日常生活的交易细节。这一变化不仅意味着支付工具的平民化,也预示着稳定币正成为全球支付网络的新动能。
跨国企业的布局印证了这一趋势:VISA、万事达、Paypal 等金融巨头积极探索稳定币支付解决方案,沃尔玛、亚马逊等零售巨头也相继宣布研究自有稳定币计划。从拉美到东南亚、从薪酬发放到跨境B2B结算,稳定币正一步步填补传统金融难以覆盖的支付空白地带,尤其对高通胀国家居民来说,其带来了稳定的储值与支付手段。
监管趋势清晰化:合规创新与风险治理并行推进
伴随应用扩展而来的,是日益清晰的监管框架。朱太辉指出,美国的《Genius法案》是全球稳定币政策范式转向的标志性节点。该法案确立了稳定币监管的“五支柱框架”:明确功能定位、发行人持牌准入、业务经营规则、储备资产管理以及反洗钱与非法金融活动防控。这一结构为全球主要国家提供了可复制的政策模板。
同时,越来越多国家正在放宽对加密与稳定币的监管限制,强调“支持创新与防控风险”的双轨逻辑。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已有47国出台宽松措施,仅4国收紧监管。稳定币已逐步从“监管灰区”走向“政策共识”,而围绕透明度、储备披露、用户保障等制度设计,也成为合规化进程的核心议题。
但朱太辉也指出,稳定币所引发的微观与宏观风险依然不容忽视。技术层面存在网络稳健性、智能合约漏洞、资产锚定失灵等问题;运营层面则面临流动性危机、储备错配、信息不对称等挑战;治理层面则涉及跨国协调、法律适用与司法仲裁的复杂性。他呼吁各国监管者在制度设计上跳出“传统金融”的思维框架,真正面对稳定币“全球业务、国家治理”的结构性张力。
全球货币格局中的美元循环与人民币对策
在国际层面,朱太辉强调,美元稳定币正在创造出一种“新的美元循环”——美元被兑换为USDT、USDC等稳定币,参与全球支付、投资、清算,进而通过储备资产配置回流美国国债市场。稳定币不仅增强了美元的支付功能,也为美元延伸其主导地位提供了全新通道。当前美元稳定币占稳定币总市值的99%,其在国际支付与储备中的影响力甚至已超越实体美元。这背后,不仅有Tether和Circle等巨头的推动,更是美国政府以行政命令、立法推进等方式主导数字美元全球化的战略体现。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定币成为不可忽视的战略工具。朱太辉提出,中国应采取“先离岸、后在岸”的渐进战略,率先在香港探索人民币稳定币的合规试点,随后向海南、上海等自贸区延伸。在货币主权可控的前提下,可设定使用场景(如跨境贸易)、限定用户(如合格投资者)、嵌入智能合约机制等方式,在支付端构建人民币国际使用的技术基础设施。同时,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发展也可与央行数字货币形成“功能互补、机制互鉴”的双轨体系,增强人民币的数字竞争力。
前瞻思考:从监管技术到全球协同治理
朱太辉在演讲最后指出,稳定币监管仍面临三大结构性挑战:
第一,如何应对“技术去中心化”与“监管中心化”之间的张力?稳定币的发行与交易部分去中心化,是否仍适用于“相同行为、相同监管”的传统逻辑,值得进一步反思;
第二,能否借助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技术构建“嵌入式监管”体系,实现动态可编程的合规控制,推动监管科技(RegTech)与金融科技深度融合;
第三,如何推动跨国监管协同,以应对稳定币全球化业务带来的司法冲突、监管套利与反洗钱盲区。国际组织与区域机制需建立统一标准、共享监管数据、联动执法程序,方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
结语
稳定币不再是技术小众产品的尝试,也不仅是金融炒作的工具,而是一个正在重塑支付逻辑、货币格局和监管制度的“金融操作系统”。从USDT的兴起,到Circle的合规跃进,从香港试点到全球立法,稳定币正在走入国际金融的主舞台。未来的竞争,不只是资产的争夺,更是规则与治理话语权的较量。
正如朱太辉所言,稳定币的未来,不属于哪一家机构、哪一种币种,而属于那些真正能在技术、金融与制度之间架桥铺路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