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崛起动摇传统支付巨头 支付格局迎来重塑拐点

在全球数字支付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一场关乎支付主导权的深刻变革正在悄然发生。曾经高高在上的支付双雄——Visa和万事达卡,正面临一股来自区块链世界的猛烈挑战:稳定币。这一原本只在加密圈流通的数字货币形式,正逐步走向大众,侵蚀传统卡组织赖以生存的商业根基。

 

稳定币带来的支付革命正在展开

 

长期以来,Visa与万事达卡凭借其覆盖全球的商户网络、成熟的风控体系以及高度的用户信任,构筑起难以撼动的支付护城河。但如今,这座堡垒正遭遇稳定币的正面撞击。作为锚定法币的加密资产,稳定币不仅拥有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便捷性,更具备了它们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核心冲击点包括:

 

- 成本大幅降低:稳定币支持点对点交易,可直接从用户钱包发送至商家地址,绕开银行卡清算体系和中间商,商户得以节省高昂的“刷卡手续费”。2023年,美国企业总计为信用卡交易支付了近1870亿美元的手续费,稳定币的零费用结算模式显然更具吸引力。

 

- 跨境效率提升:传统跨境支付需要依赖复杂的清算路径和中介银行,时间周期长、费用高。而稳定币的链上交易几乎可以实现全球瞬时清算,尤其适用于跨境电商、自由职业者和全球化企业的日常运营。

 

- 脱离卡网控制:稳定币让交易完全在区块链上完成,不再需要通过Visa或万事达的支付通道。这种技术底层的转移,使得它们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两大卡组织在全球支付生态的“水管工”地位。

 

稳定币生态加速演进 引爆支付系统重构

 

稳定币已从单纯的“币价锚”工具,逐渐演变为数字经济的底层支付基础设施。截至2025年年中,稳定币市值已突破2500亿美元,并有望在未来数年达到3万亿美元。这一趋势正催生出一整套替代性支付轨道,正在蚕食传统支付系统的利润与话语权。

 

具体表现如下:

 

- DeFi支柱与流动性引擎: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中,稳定币不仅是交易媒介,更是价值储存与贷款抵押的核心。它们支撑着DEX、收益聚合器、借贷协议等多个关键赛道,形成高度活跃的流动性网络。

 

- 多链部署与桥接互通:主流稳定币如USDT、USDC已实现多链支持,并通过跨链桥接工具(如LayerZero)提升互操作性。例如,Bitfinex支持的区块链Stable将USDT作为Gas代币,集成跨链稳定币USDT0,构建原生稳定币支付网络。

 

- 企业与机构普及:从加密原生企业到传统金融机构,稳定币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企业支付、工资发放、场外大额交易、跨境结算等领域,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

 

- 现实资产上链的支付桥梁:在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潮流中,稳定币成为关键的交易媒介与结算单位。无论是债券、房地产,还是商品票据,稳定币都作为“链上美元”发挥核心作用。

 

- 打造新支付基础设施:Coinbase等加密公司已推出针对商户的稳定币支付平台,支持电商网站直接接受USDC支付,绕过卡组织,并提供返现激励。银行服务商Fiserv也上线了自己发行的稳定币,助力小银行跟上支付变革。

 

这一连串变化构筑出一个日益完备、低成本、高效率的支付网络——其潜力不仅足以挑战卡组织,也可能重塑全球金融价值流动的路径。

 

Visa与万事达的战略转型:从防守到吸收

 

面对这场技术驱动的结构性挑战,Visa与万事达并未坐以待毙,而是选择“入局”。它们正积极调整自身角色,从传统支付的“通道收费者”转型为新金融网络的“交易骨干”。

 

关键策略包括:

 

- 整合稳定币能力:不再排斥,而是将稳定币功能纳入自身产品体系。Visa和万事达均启动了稳定币结算试点,支持商家通过其平台收付USDC、USDT等数字资产。

 

- 加密支付卡推广:与多家加密钱包和交易所合作,推出“加密信用卡”,支持用户在刷卡时用稳定币结算,并享有传统信用卡的便利与奖励。

 

- 代币化账户与智能路由:万事达推出灵活的支付路由系统,将每笔支付按金额、商户类型、用户偏好等动态匹配不同支付方式。Visa也表示将现有的代币化技术应用于稳定币账户,提升支付安全性。

 

- 投资与产业联盟:Visa Ventures投资了稳定币基础设施企业BVNK,万事达则加入Paxos全球网络,支持多个主流稳定币的铸造与清算。两者也分别与PayPal、Circle、Coinbase等加密巨头建立合作关系,深度绑定未来支付生态。

 

这些动作不仅表明传统巨头正拥抱加密技术,也意味着它们试图把握新轨道下的话语权,在未来混合型支付体系中继续掌握核心位置。

 

普及仍有障碍 稳定币前路并非坦途

 

尽管稳定币具有显著优势,但要全面替代传统支付网络仍面临现实挑战:

 

- 用户惯性强:美国消费者依赖信用卡提供的积分、返现、欺诈保护与信用评估等功能,这些是目前大多数稳定币无法替代的体验优势。

 

- 信任与认知鸿沟:加密资产仍被不少人视为高风险或投机工具,稳定币的法币担保机制、托管安全性和偿付保障也尚未达成广泛共识。

 

- 监管仍未统一:尽管美国国会正推动《GENIUS法案》确立稳定币监管框架,但完整、统一、具备操作性的法律体系尚未落地。而在全球范围内,法规更加分裂,缺乏跨国兼容性。

 

- 企业顾虑多:传统企业和金融机构担心政策变化带来资产冻结、合规负担或审计风险,因此普遍采取观望态度,限制了稳定币的快速渗透。

 

支付未来更可能是融合而非替代

 

稳定币会彻底颠覆Visa和万事达吗?答案更可能是“共存与融合”,而非“全面替代”。

 

历史经验表明,PayPal、移动钱包、BNPL等曾被视为支付“革命者”的新兴技术,最终都成为传统巨头网络的一部分。Visa首席产品官福雷斯特尔指出,稳定币想要实现日常普及,必须依赖大规模的网络连接性与商户支持,而这是传统卡组织的最大优势。

 

因此,支付格局的演化方向,大概率是将稳定币与传统网络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多通道、跨平台、高灵活度的新型支付生态。Visa与万事达正以强大的品牌、用户信任和全球基础设施,在这场融合中稳固其核心地位。

 

结语:

 

稳定币的兴起确实对传统支付体系构成前所未有的压力,它打破了原有的价值流动路径,重塑了金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新旧对抗”,而是一场系统重构、角色再分配的产业深变。

 

谁能在稳定币浪潮中找到与客户、技术、监管之间的最佳平衡,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支付体系中继续掌握节奏。而对于Visa与万事达而言,“好日子”也许没到头,只是要换种方式继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