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特币金库热潮中你才是被收割的战略本体

半年之前,Strategy(前 MicroStrategy)还只是比特币世界里最响亮的“囤币代言人”,如今它已演化为金融工程的样板机。自从Michael Saylor开启“以公司为壳、以比特币为本”的策略之后,大量濒临失败的上市公司纷纷跟进,试图通过发行股票、优先股和可转债,换取比特币敞口与市值泡沫。这场看似成功的套利游戏,实则正深陷一场伪收益、股权稀释和信任透支交织的巨大泡沫。

 

而你——作为投资者——不是享受比特币收益的主人,而是这套机制运转的燃料。

 

比特币金库的神话与幻觉

 

Strategy 在去年底推出“21/21计划”,通过大规模发行ATM(按市场价格)股票,募集数十亿美元资金购入比特币。初看之下,这似乎是一场经典的“比特币多头信仰战”:将公司化为杠杆工具,放大BTC的资本收益。但我们若深入观察,就会发现其中隐藏的悖论:所谓“每股比特币收益”,实际上是从新股东的资金中抽取价值给老股东贴金。

 

新投资者以高溢价购买Strategy股票,换来“账面上的每股比特币持有量”,却并未意识到,这种收益不是来自公司经营或产品创造,而是一次次新融资所带来的暂时账面改善。每轮融资都是一次结构性的财富转移——老股东兑现筹码,新股东承担比特币价格波动与未来债务负担。

 

这种运作结构的本质,就是“半公开的庞氏循环”:以共识推动价格,以价格包装收益,再用收益吸引下一轮投资者进场。散户愿景是“分享比特币增长红利”,而机构的实际操作是“贩卖股权溢价套利空间”。

 

金融工具的虚构游戏:优先股、可转债和叙事杠杆

 

在半年内,Strategy推出了三种永久优先股产品:Strike($STRK)、Strife($STRF)和Stride($STRD),并辅以新一轮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可转债融资。它们具有统一特征:

 

- 承诺8%–10%的固定股息,吸引收益型资金;

 

- 优先级高于普通股,保障资金安全边界;

 

- 部分附带转换机制,可在特定条件下换成普通股,获取潜在价格上行红利。

 

看似创新的金融工具,实则都是为了构造出“非稀释融资+溢价套利”的奇幻模型。在普通股股价高于净资产的情况下,公司通过ATM发行能无风险地换取比特币,再用这些资产背书更多的“比特币收益”,形成自我强化的叙事闭环。

 

但所有这些工具的最终兑现路径,仍需普通股投资者接盘。正如文章指出的那样,“优先股不遵循物理定律”,它们不是炼金术的产物,而是信任和叙事共识堆砌出来的金融泡影。

 

效仿潮的蔓延:比特币战略的“最后庇护所”

 

Strategy的成功引发了一场全球范围的模仿狂潮——但跟进者并非微软、苹果这样的现金牛企业,而是一些处于生存边缘的公司:

 

- Metaplanet(前 Red Planet Japan):本是一家连锁经济型酒店,在营收苦撑之下突然宣布比特币战略;

 

- Méliuz SA:经历过1:100的反向拆股后转向比特币;

 

- Vanadi Coffee SA:阿利坎特一家几近倒闭的面包店与咖啡馆连锁;

 

- Trump Media & Technology:无任何营收基础的Meme股明星,拟打造比特币金库自救;

 

- Bluebird Mining Ventures Ltd:出售黄金换比特币,股价暴涨近五倍;

 

- H100 Group:原是一家濒危的瑞典生物公司,因Blockstream的支持而股价大涨。

 

这些企业的共通点,是:原主营业务已陷入困境,比特币成为最后的资本市场叙事救命稻草。它们看到了Saylor模式的财富转移能力,选择用比特币“再包装”自己的公司壳,吸引市场短期情绪,延缓死亡。

 

这种现象被包装为“金融创新”,实则是一次由战略性话术引导的风险转移:将企业困境掩盖在去中心化的信仰幻觉之下。

 

比特币的叙事扭矩与现实碰撞

 

Strategy与其模仿者鼓吹“比特币扭矩模型”:越多比特币→股价越高→更多融资→继续买币→收益滚雪球。但这种自反性模型忽视了三个根本问题:

 

1. 比特币价格不是线性上涨的,泡沫终有破裂;

 

2. 普通股投资者不是无限接盘侠,股价溢价不可持续;

 

3. 公司本身缺乏持续经营能力与现金流支持,长期靠股权融资支撑负债结构,最终将引爆偿付危机。

 

当下一轮比特币熊市来临,这些以泡沫融资构建资产负债表的公司将首当其冲。优先股与可转债拥有优先清偿权,普通股一旦跌破净资产,投资者将面临比特币计价下的巨大损失。而那时的Saylor与其他内部人士早已套现离场,真正承担崩盘代价的是被收割的“战略投资者”。

 

结语:Strategy不是策略 你才是产品

 

在这场比特币金库热潮中,真正的“战略对象”并非比特币、也不是公司自身,而是被故事鼓舞、被估值收割的散户投资者。Michael Saylor深知套利机会何在,他只是在利用股价与净值之间的认知差创造出无风险利润,而投资者却误以为自己参与了价值增长。

 

如今,“21/21计划”正在升级为“42/42计划”,ATM股票和固定收益工具轮番登场,比特币金库的金融叙事已然成为庞氏外衣下的资本幻术。你越相信它,故事就越能延续;你越投入其中,就越被系统利用。

 

下一次比特币熊市到来时,这套结构极可能轰然倒塌,而泡沫中的散户,将不再拥有比特币——只剩下被稀释殆尽的股份与一地鸡毛。

 

Strategy已经不再是比特币的守护者,而是以比特币为幌子的套利机器;比特币也不再是他们的战略核心,而是包装利润的舞台背景。真正的策略不是投资他们,而是远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