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界面的变革,决定未来的金融格局
什么才是真正的“原生”创新?在技术范式转换的每一个历史节点,这个问题都值得重新思考。
2009年,风险投资人 Fred Wilson 提出“移动原生”的概念:只有那些脱胎于新平台、离开该平台就无法存在的创新,才称得上原生。在Web3的语境中,这一洞见同样适用。我们不禁要问,哪些产品或结构,是只有在加密栈上才得以诞生、且与之深度融合的?答案之一,是稳定币。
它不仅是一种资产,而是一种新的货币界面——以链为基础,以编程为能力,以全球流动性为目标,正在改写我们与价值系统交互的方式。
一、金融界面演进的三部曲:从Visa到稳定币
金融变革从不是凭空发生的,它总是伴随着“界面”的重构。每一次界面的更新,都是一次价值体系的再组织。
- 信用卡革命:银行间支付互操作的基础设施崛起
1950年代的美国,Diners Club、American Express 率先试水信用卡;而真正重塑格局的,是1958年Bank of America 推出的 BankAmericard——后来成为 Visa 的前身。Visa 的关键创新在于打造了一种可授权、可扩展的结算协议,整合了商户、银行和支付终端,消解了此前的系统孤岛。
- 数字钱包时代:PayPal作为电商操作系统崛起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eBay 的崛起暴露了跨境支付的不便。PayPal 的邮箱转账、即时开户机制、反欺诈系统,打破了银行卡的国界限制,成为 Web 端的支付原生操作系统。
- Web3时代:稳定币作为新金融栈的底层流动性层
在区块链上,价值不再“附着”于某一机构账户,而是以加密资产的形式原生存在于链上。稳定币并不是加密美元的“映射”,它是链上金融的“地基”——作为储值单元、支付工具、借贷抵押、合约结算媒介,其角色远超一张数字化钞票。
二、稳定币的“原生性”如何体现?
真正的“加密原生”,不是把旧世界搬到新平台,而是根据新世界的特性重新构建架构。
- 信息即货币,结算即验证:
在SWIFT体系中,转账信息和资金流动是两个不同的层;而在稳定币系统中,链上转账本身就是结算,信息和价值在一个层级完成同步。
- 权限最小化,组合最大化:
稳定币天然具备无许可、可组合特性,它们能被任何DApp调用,构建模块化金融工具。这意味着,稳定币是构建链上“金融乐高”的基础块。
- 用户界面即开发接口:
传统银行APP、ATM、信用卡是用户界面;在Web3中,钱包、zkLogin和稳定币本身就是用户界面。它不仅是钱,更是开发者和用户的“应用层资产协议”。
三、稳定币的碎片化竞争:成为流动性层的战争
如今的稳定币市场,就像1960年代的信用卡市场一样:分散、重叠、标准各异。不同的发行方、不同的锚定机制和收益模型,共同争夺链上世界的“默认货币”地位。
Grayscale、Visa、Stripe、PayPal、Circle等正竞相布局:
- PayPal 将 PYUSD 嵌入其支付网络
- Visa 与 Bridge 合作构建链上结算基础设施
- Ripple 通过收购 Hidden Road 扩展 RLUSD 的机构渠道
- Stripe 推出支持稳定币账户的开发平台,直连 Web2 与 Web3
这一切指向同一个趋势:谁能成为“链上美元”的事实标准,谁就掌握了金融系统下一阶段的价值流通枢纽。
四、稳定币如何重构银行业?迈向“狭义银行”范式
《GENIUS法案》的通过为稳定币提供监管正当性,为银行进入该赛道扫清障碍。然而,这也可能引发深远的系统变迁。
当链上资产能实现“生息+支付+借贷”一体化,传统存款就会出现“逃逸”:
- 用户无需持有银行账户,即可获得收益
- 商户无需依赖POS系统即可完成链上结算
- 金融服务提供者可以构建无中介的“钱包即银行”系统
传统银行或将退化为纯粹的法币通道,类似“链下的ATM”。信贷创造、存款吸收、支付清算等职能逐渐迁移至链上协议。Frax、Ethena、Ondo等协议正是在探索链上“狭义银行”的多元版本。
五、稳定币的黄金三角:胜出的三要素
谁将最终赢得稳定币之战?取决于是否同时掌握以下三项关键能力——这是稳定币战略中的“黄金三角”:
1. 流动性供给能力
即,谁能释放最大体量的闲置资本。
- 加密原生:鲸鱼、做市商、CEX用户资金
- 协议金库:TVL巨头如Ethena、Sky、BuidlFi
- 企业金库:金融科技公司、RWA项目、跨境结算网络
- 银行通道:GENIUS法案之后,法币-链上资金交互将加速
2. 渠道掌控能力
稳定币的分发能力决定了其“货币网络效应”。
- 纵向整合发行:PayPal(PYUSD)、Stripe(USDB)
- 掌控中心化渠道:币安(FDUSD)、Coinbase(USDC)、Bybit(USDe)
- 基础设施并购:Ripple 收购 Hidden Road,绑定券商通道
3. 收益设计能力
稳定币必须创造对用户、平台和机构有吸引力的回报结构。
- DeFi/CeFi 高收益结构:Ethena、Resolv、CAP、StableLabs等
- 国债挂钩模型:Ondo、Hashnote(平衡合规与收益)
- 法币托管模型:USDC、USDT(规模最大但无收益)
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可扩展性、安全性与监管合规之间找到收益设计的最优解?
结语:稳定币是货币的操作系统,不是工具
正如Visa抽象了商户银行之间的支付接口,稳定币正在抽象银行与用户之间的存款层。
它不只是资产,更是系统层的协议。它重构了货币的“调用方式”——
- 对用户而言,是钱包里的美元;
- 对开发者而言,是API接口;
- 对机构而言,是清算渠道;
- 对金融体系而言,是新的流动性层。
下一代的货币体系,不是以纸币为中心的分发网络,而是以稳定币为核心的编程层。
稳定币之战的终局,决定了谁将成为未来金融的根协议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