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案通过的喜悦背后,是战略竞争的失衡
7月4日,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成功推动其“巨大而美丽”的新预算法案通过国会,并亲自签署成法。这一法案不仅延续了他在第一任期内主导的减税路线,还扩大了对小费和加班工资的税收豁免,看似是一份为基层选民量身打造的“经济礼包”。
但与此同时,这份法案的财政代价却惊人。据无党派组织“负责任联邦预算委员会”估算,该法案将在2034年前将美国国债推高4.1万亿美元,若其中若干临时条款得以永久化,赤字可能进一步膨胀至5.5万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预算协调法案之一。
如果说特朗普及其团队为法案的通过而欢呼,那么在遥远的北京,一些决策者恐怕也同样暗自窃喜。这份财政大单的背后,是美国对中国的战略主动权正在悄然转移。
二、债务飙升,中国影响力上升
美国的财政扩张意味着国债发行将迎来新高,而作为全球最大债权国之一的中国,在美国财政部的债务结构中仍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2024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达7,570亿美元。如果美国未来的融资更依赖于海外债权人,中国在美元债市中的相对议价权与战略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
这不仅是对美国财政独立性的潜在威胁,更是一种对地缘竞争格局的深远重塑。在美中经济日益脱钩、战略对抗加剧的背景下,美国的财政依赖却悄然给了对手以新的杠杆。
三、退出清洁能源赛道 中国“意外”受益
法案中最令人瞠目的一项内容,是对传统能源的支持与对绿色转型的明显倒退。新的财政安排削减了清洁能源相关税收激励,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发电等可再生产业链的关键扶持政策被大幅削弱,转而给予煤炭行业更多政策倾斜。
这等于宣布美国主动退出未来几十年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赛道。亚洲问题专家杰夫·金斯顿指出,美国“拥抱失败者能源”,等同于将主导权让给了中国,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储能和绿色科技企业将少一个强劲对手,甚至可以说是“政治层面的助攻”。
比亚迪等中国绿色制造巨头已经在全球市场攻城略地。2024年其营收已超过特斯拉,而在美国战略性撤退的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出海与扩张将愈发顺畅。
四、社会保障削弱与关税升级 双重打击中产阶级
法案中还包括对社会福利项目的削减,这一举动已引发广泛批评。据估算,数百万低收入及中产家庭或将在医疗保障方面遭遇实质性削弱。与此同时,特朗普计划实施的高额进口税也即将在下月生效,势必拉高消费成本,增加生活压力。
虽然美国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依然稳健,但这两项政策的叠加效应,可能带来消费收缩与GDP增长放缓的“连锁萎缩”,进一步挤压美国中产阶级的经济空间。
五、减税效应透支美元信用 布雷顿体系信任基础受挑战
减税看似利好企业与个人,但过度依赖财政宽松会稀释美元资产的国际信用。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罗宾·布鲁克斯指出,2025年以来美元在主要G10货币中相对走弱,尽管美联储维持高利率政策,市场却展现出对美债信心动摇的迹象。
他将此与2022年英国特拉斯政府因激进减税而引发的债务危机相提并论——美元不再像过去那样“无所不能”,这一趋势若加剧,或撼动布雷顿体系以来美元霸权的核心支柱。
六、“中式”央行治理模式正渗入美国政策逻辑
更令人忧心的是,特朗普对美联储的频繁攻击与干预已非新鲜事。他多次扬言要撤换现任主席鲍威尔,甚至暗示自己上任后要亲自决定利率政策。
这种“中式化”思维——即将央行作为行政权的附属机构,已引发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丧失的担忧。一旦货币政策开始服务于选举周期或民粹目标,美国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恐将被严重侵蚀。
七、对舆论控制与经济干预的双重集中化
特朗普近年来也展现出对新闻机构的敌意。他多次威胁起诉《纽约时报》《CNN》等媒体,甚至逼迫其他主流媒体达成“封口式”和解,这一系列行动被认为有系统性限制新闻自由的趋势。
此外,他对产业政策的“干预性设计”亦不断加强。例如在批准新日铁收购美国钢铁公司时,强行要求日本企业同意“黄金股”设置,限制其在不经美国政府允许的情况下进行裁员、采购调整甚至更名。这种超越市场规则的干预,显露出前所未有的国家控制倾向。
八、“美国优先”口号下的战略自废武功
从预算失控、能源政策退步,到美元信用动摇、央行独立性削弱,特朗普的最新法案可能在无意中帮助中国实现了多年苦心布局的全球竞争目标。
正如金斯顿所说:“北京大概正开香槟庆祝。”中国一直致力于掌控新能源、扩大债权影响力、输出治理模式,而现在,反而是美国共和党帮助北京扫清了许多障碍。
所谓的“美国优先”政策,或许正以一种历史性的方式,把未来拱手相让。在宏大战略与财政责任之间的平衡失守,可能才是特朗普时代留给美国的最大遗产。
结语:
美国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这份法案不仅代表了一场财政博弈的胜负,更可能标志着一场关于国家竞争力、国际主导权与制度信任的深刻转折。如果说中国过去几十年一直努力争取的,是一场“被美国削弱”的机会,那么这一次,它等来的不是削弱,而是美国亲手放下了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