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热潮升温 学者呼吁设立制度边界与监管优先
7月8日,一则关于人民币稳定币的消息在市场引发轰动。金涌投资(01328.HK)宣布与金融科技企业 AnchorX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出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 AxCNH,当日股价暴涨逾530%。这一事件标志着市场对人民币稳定币的关注正快速升温,同时也引发了有关其货币属性、监管框架与金融主权的广泛讨论。
在热潮之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金融数字化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稳定币虽具一定技术优势,但其制度与监管框架必须先行建立,尤其是涉及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更需纳入国家金融安全体系。
制度必须先行 稳定币不是货币而是工具
“无论内地是否发行人民币稳定币,制度边界都必须尽快明确。”刘晓春反复强调。他指出,随着全球多地推进稳定币立法,香港、美国等地的监管框架实际上并非“放行”稳定币的信号,而是为了更好地纳入监管轨道,消除金融风险隐患。
香港将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成为全球首个推出稳定币全面监管立法的司法辖区。刘晓春表示,这种立法并不等于认可稳定币作为“法定货币”,而是希望通过立法手段,将其风险控制纳入法治体系内。
从监管思路来看,稳定币并不是“新货币”,而更像是一种货币派生工具或支付代表物。刘晓春指出:“数字经济发展确实需要新的支付与结算手段,稳定币是可行的工具之一,但其功能定位不能脱离货币监管的大框架。”
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应统一监管 防止主权风险外溢
对于市场呼吁“先行试点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观点,刘晓春直言反对。他认为,任何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无论其使用场景是在岸还是离岸,都涉及国家货币主权,必须接受统一监管。
“不能因为在香港或者海外发行人民币稳定币,就绕开监管。这等于把主权外包。”他指出,境外发行人民币稳定币并不意味着放弃监管责任,而应通过法定制度确定其使用范围、参与机构、托管标准、储备要求等多方面规则。
在刘晓春看来,稳定币的合规发展路径应包括两方面:一是银行或持牌机构可探索稳定币发行机制,二是推进银行账户与稳定币钱包之间的高效接轨机制,从而打通传统金融与链上金融之间的资金流转壁垒。
“比如说,现在很多出口商收到稳定币后要绕一圈回到内地银行账户,如果未来能实现银行与人民币稳定币钱包的无缝对接,将极大提升效率,降低兑换成本。”
稳定币并非“支付即结算” 仍需进入法币系统完成清算
在当前数字支付语境中,“稳定币等于支付完成”成为不少观点的主流逻辑,但刘晓春对此提出明确反对。他强调,“支付即结算”是对稳定币功能的误解。
“稳定币确实实现了点对点转账,但这种转账的完成,并不等于法币意义上的清算。”他解释称,结算的最终完成必须依赖于与法定货币系统的兑换——也就是说,除非稳定币被兑换为法币,否则只是完成了技术层面的“支付动作”,并非金融系统中的“清算闭环”。
例如,一笔跨境贸易的稳定币支付,可能绕开了 SWIFT 系统,但资金最终还是要落地进入本币结算账户。刘晓春认为,这种“去中介化”的技术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绕开传统金融基础设施,但不能代表金融系统的彻底替代。
使用场景逐渐分化 稳定币风险不容忽视
从目前全球稳定币的使用轨迹来看,其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
1. 加密资产交易支付:弥补链上交易流通性不足;
2. 规避国际制裁的跨境支付;
3. 币值不稳定国家的居民支付与储值;
4. 非法活动,包括洗钱、避税与黑市支付。
刘晓春指出,虽然部分场景下稳定币提供了便利,但其被广泛用于规避监管和非法交易的特征,也让稳定币天然带有监管难度与金融风险。
在他看来,未来稳定币的主流合规场景应更加聚焦于服务数字经济正当需求,例如跨境结算提效、小额支付便利等,并通过制度设计排除其灰色使用空间。
稳定币不会决定货币霸权 真正关键在金融制度本身
尽管市场有人认为,美元稳定币主导地位有助于强化美元霸权,但刘晓春对此持否定态度。他指出,美元稳定币的强势不过是美元全球主导地位的延伸,而非原因。
“美元的地位来自整个国家信用、金融制度、贸易体系和军事保障,并非支付手段本身。”他强调,一个货币的全球地位,归根结底取决于该国货币政策的可信度、资产的流动性与结算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某个技术工具的推广。
“所以对于人民币稳定币,不应该简单类比美元稳定币,而是要从全流程构建人民币的制度信任能力。”在刘晓春看来,稳定币只能是货币系统中的辅助角色,不能脱离宏观金融政策进行分析。
稳定币不是“金融革命” 应祛魅技术幻想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围绕稳定币、RWA(现实资产代币化)、DeFi 等新概念持续涌现,一些声音不断鼓吹“去中心化将颠覆金融”。对此,刘晓春强调,应警惕概念炒作,回归金融本质。
“当年股票交易电子化并没有改变股票本质,稳定币的诞生也没有改变货币是国家信用代表的本质。”他说,金融创新必须建立在风险可控、制度透明的基础上,技术只是工具,而非目的本身。
在他看来,许多金融科技项目打着“去中心”、“颠覆传统”的旗号,实际上忽视了金融最核心的三大支柱:信用、监管与法律责任。如果没有这三者的支撑,技术再炫目,也只会沦为脱轨的实验品。
结语:稳定币发展应在理性监管中前行
在全球稳定币浪潮日益升温、各国监管博弈逐渐展开的背景下,刘晓春的观点提醒我们:稳定币并非一个单纯的技术议题,而是深嵌于货币政策、金融安全、国际政治与合规体系的复杂交叉点。
无论人民币是否最终发行链上稳定币,其制度构建都应当前置进行。只有明确规则、统一监管、加强基础设施对接,稳定币才能在不破坏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真正服务于数字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支付体系的重构。
这不仅是对一项新技术的理性判断,更是对金融主权与制度稳健性的深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