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元稳定币的全球突围路径与政策战略选择

香港稳定币的历史性契机

 

近期,笔者与多位投资者深入交流时,频繁被问及两个关键问题:其一,香港即将生效的稳定币法案是否有可能重塑全球稳定币市场格局?其二,香港监管与政策层还能推出哪些组合拳,以真正推动港元稳定币在国际金融舞台上脱颖而出?

 

要回答这些问题,不妨回顾一段历史: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是如何一步步取代英镑,最终建立美元霸权的。这段历史中蕴含着货币崛起的规律:不仅需要经济实力、政策配套,更需要生态建设和制度创新。

 

结合当前USDT、USDC主导的稳定币格局以及香港特殊的制度背景,本文将围绕三个关键词——GDP、数字棉花与港版承兑汇票,尝试勾勒港元稳定币的“破局三部曲”。

 

一、后监管时代的稳定币三分天下格局

 

随着香港稳定币监管制度的逐步落地,港元稳定币的“破题时刻”终于到来。8月1日,《稳定币发行人监管框架》正式实施,标志着香港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完成合规框架的搭建。然而市场对此仍然存在截然不同的预期。

 

一派乐观观点认为,港元稳定币将与日后可能推出的人民币稳定币相辅相成,形成一套“亚洲货币链上体系”,与美元稳定币展开结构性竞争。这一组合不仅可支撑香港加密资产交易的本币基础,还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技术验证和场景试验。

 

另一派则持悲观看法:稳定币市场格局已由USDT和USDC锁死,美元稳定币市占率高达99%。在美国《GENIUS法案》和《STABLE法案》的加持下,全球稳定币“美元化”进程反而会进一步加速。港元稳定币目前仍处于沙盒阶段,尚未有正式发行产品落地,三家试点机构也处于起步阶段,谈“改写格局”为时尚早。

 

笔者认为,虽然法案本身不足以改写全球市场的基本逻辑,但其制度设计将影响市场的结构性分化。随着美国合规要求日益严格,未来全球稳定币或裂解为三大板块:

 

1. 合规美元稳定币:服务于美国与发达国家的机构支付需求,支持KYC、AML并具备冻结/销毁功能;

 

2. 非合规美元稳定币:面向新兴市场与边缘地区,满足灰色或非主流的美元交易需求;

 

3. 非美元本币稳定币:包括港元、人民币、欧元等,为非美元资产交易、跨境结算和支付服务构建新通道。

 

这为港元稳定币的崛起提供了明确的“定位空间”:成为第三类市场的领军者,而非盲目挑战第一类美元霸权。

 

二、GDP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历史经验一再表明:一个货币的国际化之路,必须以真实的、活跃的经济活动为基础支撑。19世纪70年代,美国GDP早已超过英国,但直到二战后,美元才正式取代英镑成为全球货币。这不是因为GDP不重要,而是因为经济活动的“货币需求转化率”才是决定因素。

 

对区块链世界而言,这种“经济活动”最核心的体现是交易和流动性。交易是链上最基本的商业活动,而稳定币在其中扮演的是“筹码”的角色。USDT早期之所以能迅速流行,核心是Bitfinex等交易所通过BTC/USDT交易对为其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场景。USDC则靠合规交易所(Coinbase、Gemini等)支撑其DeFi生态地位。

 

这对港元稳定币的启示是:必须绑定一个强大、本地化的CEX交易所,构建以港元稳定币为基础的链上交易闭环。这个平台需要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 支持港元稳定币与主流加密资产(BTC、ETH)和主流稳定币(USDT、USDC)之间的直接交易;

 

- 构建港元稳定币与人民币稳定币之间的桥梁通道;

 

- 提供高性能撮合引擎、机构级服务和跨境清算能力;

 

- 获得香港金管局或证监会发放的虚拟资产牌照,增强监管认可度。

 

只有将港元稳定币嵌入整个交易基础设施中,它才不仅是“存在的”,而是“被使用的”。

 

三、打造属于香港的“数字棉花”赛道

 

美元击败英镑的关键之一,是在19世纪末找到了一种带有“美国产业标签”的全球交易资产:棉花。当纽约棉花交易所用美元计价棉花期货时,美元需求随之飙升,推动了美元的全球流通。

 

今天的港元稳定币,同样需要找到自己的“数字棉花”。笔者认为,链上大宗商品交易所或许正是那一块拼图:

 

- 香港具备资源禀赋优势:背靠内地稀土、铁矿、铜、农产品供应链,是亚洲资源定价权的重要窗口;

 

- 国际化与法治优势并存:可连接海外买家与大陆卖家,实现多币种商品合约的链上结算;

 

- 供需共赢,模式可复制:交易所赚取手续费,企业获取结算便利,投资者进入套利场景,港元稳定币作为底层货币渗透整个生态。

 

设想一个未来:某家在香港注册的区块链交易所,允许用户以港元稳定币买入“稀土期权合约”或“数字铁矿石票据”,结算链上,货物离岸交割。那一刻,港元稳定币就不仅是“交易对手”,而成为交易本身。

 

四、让港元稳定币“贷”出境外

 

美元霸权崛起的另一个关键武器是信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量向欧洲放贷,债务结算全部以美元计价。这种结构性安排使得全球不得不使用美元,为其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港元稳定币也可以在“链上信贷”中打开出海通道:

 

- 通过借贷协议推动稳定币流通:将港元稳定币注入像Aave、Compound这类DeFi协议,满足借贷需求;

 

- 香港本地开发链上借贷平台:由金管局背书、由本地银行或持牌交易所发起,提供法币抵押的链上贷款服务;

 

- 推动稳定币成为DeFi核心底层资产:支持杠杆交易、流动性挖矿、收益聚合等功能。

 

这不仅能扩大港元稳定币在链上的使用场景,还能让其通过借贷产生真实的利息、收益与金融活动,逐步脱离对单一交易平台的依赖,走向生态繁荣。

 

五、警惕“支付幻觉”,聚焦金融市场真实需求

 

很多观点认为港元稳定币最重要的用武之地是跨境支付。但这一思路值得反思。

 

在传统金融领域,美国GDP只占全球25%、进出口额只占10%,却支撑了全球60%的贸易结算与90%的外汇交易——这是因为金融市场对货币的需求远超贸易本身。链上世界亦然。2021年巅峰时期,全球DeFi锁仓近2000亿美元,其中稳定币使用占比高达60%-70%。

 

这意味着港元稳定币的发展,不能只盯着商贸支付,更应该聚焦链上的借贷、交易、套利、托管、对冲等金融活动。只有当港元稳定币被广泛用于这些复杂高频、流动性敏感的场景时,它才能真正成为全球加密金融的基础设施。

 

六、战略转型:尊重市场比设计更重要

 

回顾比特币、以太坊、DeFi、NFT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些关键技术变革都非政策主导,而是源自市场自发探索。它们往往在诞生初期遭遇误解、争议甚至打压,但最终却重新定义了行业。

 

因此,推动港元稳定币发展的关键,不在于政府“该做什么”,而在于是否愿意放手给市场,给予创新者空间。政策层真正要做的是三件事:

 

1. 制度松绑与基础设施支持:允许创新试错,提供底层通道(如稳定币清算网关、银行API);

 

2. 信用背书而非路径规划:以中央银行角色提供合法性、安全性和最低信任保障;

 

3. 尊重未知、包容不确定:理解区块链并不总是有明确目标,而是探索自然涌现的过程。

 

香港本就具有独特的自由市场文化与金融制度弹性。如果能在政策思想上先行一步,或许港元稳定币将成为“后美元时代”全球货币多元化的新起点。

 

结语:

 

港元稳定币并非单一产品,而是一种制度安排、政策组合与市场共识的交汇。其未来能否崛起,取决于是否能激活链上真实经济活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交易赛道、推动信贷循环、连接传统与加密金融体系,并在思想上真正转向市场主导、技术驱动的创新逻辑。

 

打好GDP、数字棉花与港版承兑汇票“三张牌”,才是港元稳定币破局的真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