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正加速渗透传统金融领域,尤其是加密货币行业近年来力推的“代币化股票”,希望通过将美股等主流资产转化为链上可交易的数字代币,打破地域限制,让全球投资者自由参与美国股市。但这项看似革命性的金融创新,在实际落地的短短两周内,便暴露出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从价格机制失灵到监管灰区激化,令人对其可持续性和合法性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
6月底,包括Robinhood、Kraken、Bybit和Gemini等多家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宣布推出一批基于区块链的“美股代币”,涵盖特斯拉、亚马逊、苹果、英伟达以及SPDR标普500 ETF等热门标的,主打“24小时可交易”“无需美国券商账户”“小额碎股投资”等优势。这些代币主要面向非美国客户,由瑞士代币化公司Backed Finance发行,并通过以太坊等公链运行。
然而短短数日后,代币化股票便陷入极端价格波动之中。7月3日,根据CoinGecko数据,追踪苹果公司股票的代币AAPLX一度飙升至236.72美元,较苹果当日真实交易价格高出12%。而更为夸张的是亚马逊代币AMZNX,在7月5日的某一交易时段飙升至891.58美元,是亚马逊股票真实价格的近4倍,严重脱离资产基础。
更极端的例子出现在Solana链上的Jupiter点对点交易平台上。链上数据显示,一名身份未明的用户在7月3日早上以约500美元购买AMZNX,结果在市场流动性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瞬间将代币价格推高至惊人的23781美元,是亚马逊真实股价的逾100倍。这种极端溢价暴露出代币化股票价格机制的根本缺陷:在链上缺乏传统股票市场中至关重要的做市商、订单深度、限价机制与监管协调,这些代币在技术上虽可追踪股票,但价格行为却如“山寨币”般脱离基本面波动。
这类代币通常被称为“xStocks”,由Backed Finance开发。Backed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让非美国用户也能投资全球最具价值的股票资产,而不必通过复杂且受限的跨境经纪系统。但由于这些代币的交易流动性薄弱,特别是在美股市场关闭时段,市场极易被少量订单撬动价格。此外,由于代币可24小时交易,不同交易所间缺乏同步机制,容易形成价差套利甚至市场操控空间。
Backed方面承认当前存在价格错位问题,并称正与各大交易所合作优化流动性与监控机制。不过,市场对这种“无法准确锚定资产价值”的股票代币早已投出怀疑票。
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开始介入调查。6月30日,Robinhood在法国举办的产品发布会上高调推出代币化股票,并赠送与OpenAI、SpaceX挂钩的“主题代币”,用于吸引散户投资者。这些公司目前尚未上市,Robinhood也未获得相关企业的授权。OpenAI随后公开否认与Robinhood有任何合作关系,并在社交平台上声明:“我们未授权此类代币,也不参与这项计划。”
对此,监管Robinhood欧洲业务的立陶宛央行已经发出质询,要求Robinhood解释这些代币的性质、底层资产依据及向客户营销的方式。Robinhood方面则回应称,他们对项目合规性“充满信心”,并正在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
尽管发行方声称“链上透明度远高于传统金融”,但事实却可能恰恰相反。在加密世界中,大多数用户身份匿名,KYC程序薄弱或缺失,链上交易记录虽公开,但极难与现实世界身份关联。一旦有人利用这些代币从事内幕交易、操控行为、或非法证券销售,现有监管机制很难及时介入。
Securitize首席执行官Carlos Domingo警告称,目前这种股票代币交易安排“几乎没有内控机制”,极易成为操控市场和信息滥用的温床。他表示,这种缺乏监管边界的资产结构是一个“潘多拉魔盒”,迟早会爆发系统性问题,因为“人们总能找到把这种工具用在灰色地带的方法。”
代币化股票的初衷在于开放市场边界、提高资产效率并增加金融包容性,但现实却揭示出缺乏监管、流动性支撑不足、定价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深层问题。这场短暂的代币化尝试,也再次提醒业界,在试图颠覆传统金融的同时,必须面对现实世界中法律、监管、市场结构所设下的重重边界。脱离这些基础的“金融创新”,很可能只是数字泡沫的另一种形态。
尽管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潜力毋庸置疑,但以“股票代币化”名义快速推出的产品若无法保障基本合规与价格真实性,其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将远超其短期带来的便利与吸引力。在追求“去中心化”的浪潮之下,重新审视监管、流动性和市场信号的基本原则,或许才是技术真正落地前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