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合规稳定币领军企业Circle成功上市,这一标杆事件激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国内关于稳定币的讨论与行动也日益升温。无论是各类稳定币支付大会接连举办,还是企业内部的密集学习,抑或币圈社区的激烈辩论,都显示出这一领域的火爆和活跃。
然而,热闹的背后,真正赚钱的到底是谁?深入分析稳定币产业链的发展,我们可以把整个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参与者从中获益。
第一阶段是牌照申请。在合规成为行业硬性门槛的今天,尤其是在香港等监管趋严的市场,申请牌照成为众多稳定币项目的首要任务。香港的监管要求复杂且严苛,许多企业对合规细节感到困惑,需要专业指导。这时候,律师事务所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它们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协助准备和提交材料,并充当与监管部门沟通的桥梁。由此,法律服务成为申请阶段的核心“赚钱点”。
第二阶段是技术建设。合规和技术推进往往同步进行,许多团队在牌照申请的同时积极搭建底层技术架构,争取牌照一到即可迅速上线,抢占市场先机。稳定币支付涉及合规服务、资产托管、代币发行、流动性管理、安全审计等一整套复杂体系,从身份认证(KYB/KYC)、反洗钱(AML)、订单及地址管理,到链上合约审计和安全防护,环节繁多。传统Web2企业通常缺乏区块链开发经验,需借助专业的Web3技术服务提供商的支持。于是,技术服务商和区块链开发团队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力,他们通过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获得丰厚收入。
第三阶段则是渠道拓展。一旦牌照到位,技术搭建完成,项目方就可全面开展业务。这是竞争最为激烈的“百币大战”阶段。稳定币的核心是流动性和实际使用场景,谁能迅速绑定优质渠道,谁就能获得用户和交易规模。以Circle的USDC为例,其快速崛起离不开Coinbase的强力支持和品牌背书。香港及其他地区的稳定币玩家同样需要紧抓各种渠道资源,积极合作电商平台、交易所、跨境贸易公司等。此时,渠道方往往成为主要获利者,因为它们掌控着用户流量和交易入口。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筛选和竞争,最终会有少数稳定币项目突围,成为市场龙头。他们将牢牢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规模效应挤压对手,形成明显的市场集中度。稳定币行业的盈利模式同传统互联网行业极为相似,类似于过去打车、共享单车及外卖行业的竞争轨迹:初期通过激烈的市场争夺和补贴投入抢占用户,之后则进入整合期,减少补贴,提升收费,实现规模盈利。
值得一提的是,稳定币发行商的盈利高度依赖于其管理的庞大资产规模。只有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通过资产管理、交易手续费、利差等多重渠道实现可观收益。
普通用户在这波热潮中也有机会获利。新兴稳定币为争夺市场和流动性,往往会推出各种补贴和奖励机制,散户可通过套利和参与活动获得收益。
总的来看,稳定币市场是一片“水大鱼大”的蓝海,所有参与者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块蛋糕。无论是法律服务、技术支持,还是渠道运营,抑或是最终的稳定币发行方,都有可能从中获得丰厚回报。未来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赢家格局将逐渐明朗,而投资者和从业者都应抓住这个变革窗口,迎接属于稳定币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