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飙升六成 以太坊重回舞台中心能走多远

七月的加密市场迎来久违的主角时刻,而这一次,聚光灯打在了以太坊身上。

 

作为山寨币生态的中枢资产、链上金融的基础设施,以太坊从6月底的2400美元一路飙升至3860美元,单月涨幅超过60%,不仅跑赢比特币,也引爆了DeFi、NFT与RWA等多个板块的联动上涨。市场热情迅速升温,仿佛“山寨季”即将再度来临。

 

然而,这轮暴涨背后,远不止情绪推动那么简单——机构动能、政策利好、宏观预期、链上结构等多个维度正在交织,共同塑造出一场“以太坊新时代”的预演。

 

市场结构变迁与机构逻辑的新起点

 

以太坊的这一轮上涨,标志着市场结构的一个潜在转折点:定价权从散户逐步过渡到机构手中。

 

早期比特币牛市往往由散户、矿工和社区力量主导,而这一次,以太坊的上涨背后,是机构投资者的财库配置策略与加密原生玩家的协同共振。

 

与传统比特币财库依赖“买币拉盘—股价暴涨—市值套利”的博弈型玩法不同,以太坊金库呈现出一种更具稳健属性的新范式。例如,SBET、BMNR 等企业并未选择抛弃主营业务,而是将ETH视为一项能带来稳定收益的资产,通过质押生息等方式进行资产组合配置。这种“结构性持仓”策略背后,反映出机构对以太坊长期经济模型和网络效用的高度认可。

 

同时,根据Bitwise CIO Matt Hougan的预测,到2026年前,财务公司与ETP将购入总计200亿美元的ETH,这相当于目前年新增供应量的7倍以上。而这种级别的机构配置行为,恰恰是在过去比特币ETF成功上市后的市场验证中得以激发的。

 

政策拐点与合法性加持

 

以太坊走强的另一关键因素,是监管环境的转向。

 

7月,美国正式通过三项标志性加密法案:《反CBDC法案》、《加密市场结构法案》和《天才法案(Genius Act)》。它们分别从货币主权、交易规则、稳定币监管三大维度,确立了美国加密资产市场的基本框架,宣告主权国家层面对“链上金融”的初步承认。

 

而稳定币与RWA(现实世界资产)正是这轮政策红利最直接的受益者。根据链上数据,当前以太坊网络承载了超50%的主流稳定币总市值,RWA发行量更是达到75亿美元,占全市场份额的近六成。

 

这意味着:无论是合规稳定币发行、现实资产上链,还是链上利率工具与清算系统的搭建,以太坊都是不可替代的底层平台。

 

表象繁荣之下的不安与修正前兆

 

尽管表面数据喜人,市场热度回暖,但链上行为也透露出一丝隐忧。

 

Glassnode数据显示,ETH价格突破2400美元后,转入交易所的钱包数量明显上升,表明部分投资者开始准备获利了结。而根据Validatorqueue的监测,截至7月23日,有超51.9万枚ETH(价值约19.2亿美元)正排队退出质押网络,这是自2024年初以来最大规模的退出队列。提款时间也因此延长至9天以上。

 

通常而言,大规模解除质押可能预示着短期抛压的到来,尤其当市场已连续上涨、情绪开始由贪婪转向观望之际,更需警惕回调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退出质押数量激增,但同一时期也有35.7万枚ETH正在申请质押入网,这部分资金多来源于金库型企业与基金产品,表明机构“买入并质押”的策略正在形成长期支撑。

 

牛市雏形已现但山寨周期尚未确认

 

一个核心问题是:ETH的狂飙,是否意味着“山寨季”真的来了?

 

从Coinmarketcap的山寨季指数来看,7月一度达到55,也就是市值前100中有55个代币的涨幅超过比特币。这是典型的“山寨占优”信号。但进入月末,热度却开始迅速回落,部分资产出现冲高回落迹象。

 

可以看出,这轮上涨更像是“结构性利多”的集中反映,而非全面牛市启动。加密市场仍处于“阶段性资金涌入+风险筛选”的早期复苏阶段。若缺乏持续性叙事与新增资金接力,市场可能进入短暂的震荡盘整。

 

结语:走向机构化的以太坊将重塑未来的加密叙事

 

以太坊本轮上涨所展现的不只是价格的回升,而是加密市场秩序的重构。

 

在宏观利好(降息预期)、监管明朗(立法推进)、资金迭代(散户到机构)等多重合力之下,以太坊开始承接起类似“数字国债”的市场角色,成为RWA、稳定币与链上金融系统的价值锚点。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如果ETH的涨势完全依赖于ETF通过与机构涌入,而非生态应用与社区创新的繁荣,其外溢效应将非常有限。对于那些苦等“山寨复兴”的投资者而言,这可能不是一个乐观的信号。

 

未来,以太坊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但也意味着它必须接受与比特币相似的宿命:更稳健,但更难狂热;更成熟,但更难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