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资产新周期将深度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长期以来,在华尔街等传统金融圈内,加密货币的实际用途常常被当作笑谈。在那些经验老道的金融人士眼中,加密资产不过是年轻人追逐投机暴利的工具,是金融犯罪的温床。然而,一场新的范式转移正在悄然发生,这次的演进已不再局限于memecoin、NFT或投机交易的热潮,而是迈向对整个金融体系基础逻辑的重构。

 

2025年7月18日,美国正式通过并签署了被称为《稳定币法案》(GENIUS Act)的监管框架,为稳定币行业提供了首个联邦层面的法律支持。这一法案的通过被视为稳定币“走向制度化”的里程碑,为整个加密金融世界注入了制度确定性,也引发了华尔街、科技巨头与全球央行的密切关注。

 

稳定币是由法定资产(通常为美元)支持的加密代币,其价值锚定机制使其具备低波动性和高度可预测性。《GENIUS法案》的通过不仅明确了稳定币不属于证券,还要求其必须以安全、流动性强的资产作为背书。这为零售商、银行以及科技企业推动自有稳定币发行扫清了障碍。亚马逊和沃尔玛等商业巨头正积极筹划推出自有稳定币,用于日常消费支付场景,潜在地削弱传统信用卡机构如万事达和维萨在交易环节中的垄断地位。

 

与此同时,“代币化”(tokenization)正在快速崛起,并成为加密金融领域的另一核心趋势。所谓代币化,是指将传统资产如股票、债券、基金份额或私募股权转化为可在区块链上自由流通的数字代币,从而显著提升这些资产的可交易性与结算效率。Robinhood、贝莱德和摩根大通等机构已纷纷布局,推动从稳定币到代币化资产的完整数字金融生态闭环。

 

例如,贝莱德旗下的一支代币化货币市场基金目前管理超过20亿美元资产,其年化收益率远超传统银行储蓄账户。这类资产既具备稳定币的支付功能,也保有接近4%以上的年化回报,正在成为机构与高净值客户配置的新宠。

 

尽管稳定币当前在全球支付市场中的份额仍不到1%,但增速惊人。流通总量从一年前的约1600亿美元增至如今的2630亿美元,预计三年内将突破2万亿美元。摩根大通已宣布计划发行“存款代币”(JPMD),以满足企业与跨境交易对快速清算与稳定性的迫切需求。即便该行CEO杰米·戴蒙一直对加密资产持保守态度,但在这场趋势面前,也不得不重新评估策略方向。

 

然而,变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正如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所警示的那样,稳定币的兴起也可能意味着“货币权力的私有化”。代币资产在带来便捷与效率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监管体系与所有权结构之间的平衡。例如,Robinhood最新推出的“股票代币”产品允许用户在24小时全天候交易美股ETF,但持有者并不真正拥有标的股票,而是拥有其价值的衍生品。这可能导致在发行方破产时,投资者并不享有直接资产所有权,甚至面临追偿困境。

 

Linqto等金融科技公司的破产案例已暴露出这一潜在风险。其通过特殊目的载体向普通投资者发行私募公司股票的代币,而一旦平台倒闭,用户是否真正拥有这些资产便成了难以厘清的问题。

 

此外,代币化资产也对金融监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委员、被称为“加密妈妈”的海斯特·皮尔斯明确指出,代币本质并不能逃避证券法约束:“即使资产包装换成了代币,仍必须履行信息披露和注册义务。”

 

监管的滞后意味着当下加密金融生态正以比监管更快的速度扩张。稳定币、代币化基金、数字衍生品等资产形式不断涌现,而相应的法律与透明机制尚在探索阶段。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是金融基础设施效率的提升、成本的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却是合规性缺失、资产认定模糊和系统性风险的上升。

 

这种“进化中的悖论”正深刻影响着全球金融格局。代币化和稳定币的结合正逐渐侵蚀银行体系传统的盈利结构——尤其是高成本融资和低收益存款之间的利差。美国银行家协会警告称,如果稳定币等新型资产转移了10%的零售存款,总融资成本将从2.03%升至2.27%,对银行利润构成显著压力。

 

未来的世界可能不再是银行主导金融,而是由编程货币和智能合约主导的开放式账本构建的金融新秩序。稳定币提供流动性与支付桥梁,代币化资产引领资本市场结构扁平化,而这场去中心化浪潮正在以无法忽视的姿态席卷而来。

 

加密资产不再是遥远的边缘技术。它们已经变成金融技术演进的核心力量。可以预见,无论你欢迎它、反对它,还是仍然质疑它——数字资产的变革时代已经到来,且不可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