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Kohl’s百货短暂登上了迷因股热潮的风口浪尖。因高达近40%的做空比例,这家传统零售商吸引了一批“逼空”散户的注意,股价一度飙升近50%。但资本市场的这一轮短期狂热掩盖不了Kohl’s长期经营基本面的颓势,也并未真正改善其陷入泥淖的商业模式。对投资者而言,更应关注的是这家百货巨头能否摆脱结构性困局,而非一场“炒作式反弹”。
高空头仓位并非无的放矢
根据标普全球市场情报数据,截至7月29日,Kohl’s的流通股中约1.12亿股中有40%处于做空状态,使其成为美股市场中空头比例最高的公司之一。这一异常高的空头仓位并非市场误判,而是反映了投资者对其商业模式持续恶化的警觉。自2021年以来,Kohl’s股价已累计下跌约70%,最新交易价为10.70美元。
做空者的逻辑显而易见:Kohl’s多年销售下滑、利润下挫、现金流紧张,且公司高层人事频繁更替,难以制定并执行连贯的战略。这些根本性问题构成了公司长期被看空的基本面基础。
疲软财报暴露核心问题
在截至2024年2月1日的财年中,Kohl’s的盈利同比锐减48%,每股收益降至1.50美元,营收下滑7%至154亿美元。分析师普遍预计本财年数据将进一步恶化,FactSet数据显示,Kohl’s今年每股收益可能仅为0.43美元,营收降至146亿美元。与此同时,门店可比销售额已连续13个季度负增长,营业利润率降至3.1%,而2015年这一数字为7.7%。自由现金流也从上一年的5.91亿美元断崖式下跌至1.04亿美元。
为了缓解财务压力,公司在今年3月被迫将季度股息从每股0.50美元削减至0.125美元,节约现金以偿还债务,目前股息收益率仍维持在4.2%左右,但对股东吸引力显著下降。
管理层动荡削弱战略连贯性
Kohl’s的经营困境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在于管理团队的频繁更替与战略方向的反复摇摆。过去十年,公司已更换五任CEO,每任CEO都试图“重塑”Kohl’s,但往往推翻前任改革计划,导致战略持续割裂。
前CEO汤姆·金斯伯里推行的折扣化改革策略备受争议。他削减自有品牌和“Kohl’s Cash”积分优惠,并移除珠宝等核心商品线,被分析师批评为“背离核心客户群”。继任者阿什利·布坎南则试图撤回这些改革,却因涉嫌违反公司利益冲突政策,于2025年5月遭解职。
目前临时CEO迈克尔·本德继承了布坎南的战略,但市场对此并不看好。分析师普遍认为,公司当前重回自有品牌和旧产品线的做法难以打动新一代消费者,尤其是在电商主导的零售格局下。
迷因行情是“昙花一现”的救命草?
Kohl’s的高空头比例虽引来散户逼空热潮,但这类迷因行情多半短命。自七月中旬的短期高点以来,股价已下跌超过20%。Reddit上的个人投资者哈伯特坦言,自己最初看中的是公司隐藏的资产价值,逼空行情虽是“意外之喜”,但并未改变他对长期价值的判断。
确实,不少多头投资者认为Kohl’s的估值被严重低估,尤其是其所持有的大量房地产资产未被反映在市值中。晨星分析师David Swartz估算,Kohl’s企业价值应为31亿美元,且其405家自有门店及物流中心的地产价值可能远高于这个数字。
被低估的资产与错失的收购机会
Kohl’s如今13亿美元的市值,显然未能体现其资产账面价值。就在几年前,该公司还曾吸引多方收购兴趣。2022年,Franchise Group曾提出每股60美元收购要约,后因经济环境恶化降至53美元,最终被董事会拒绝。此后,公司股价持续下探,错失资本重组良机。
目前,Kohl’s所持的不动产仍被部分投资者视为“隐形资产金矿”,或许可以成为未来价值释放的催化剂,无论是通过出售部分资产、债务重组,或是再次吸引战略买家。
长期挑战仍未解决
尽管Kohl’s已完成部分债务再融资,并将下一笔大额债务延后至2029年,暂时获得财务喘息空间,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恢复增长。该公司面临的不是短期资金紧张,而是结构性困境:中产阶级客户流失、电商冲击、品牌定位模糊、缺乏创新驱动力——这些问题无法靠一轮逼空行情或高空头比率带来的“市场情绪回暖”来解决。
分析师格罗姆直言不讳:“从历史经验看,零售商一旦失去顾客信任,就很难挽回。”在Macy’s、Target、Amazon等巨头的多重挤压下,Kohl’s若无法重新定义自身价值,或许将逐渐边缘化。
结语:价值重估还是漫长挣扎?
Kohl’s当前的处境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其被低估的房地产资产及暂缓的财务压力给予了某种价值支撑;另一方面,其零售主业连续多年疲软、管理层战略不确定性高,令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充满疑虑。
迷因股带来的短期交易热度,终究只是表象。真正决定Kohl’s未来命运的,是它能否彻底重塑经营模式、稳定管理团队、赢回顾客的信任,并在竞争激烈的零售新时代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在这之前,任何股价的反弹,都是易逝的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