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反垄断监管阻力被迫终止与Adobe的200亿美元收购交易,Figma一度面临战略重塑与市场质疑。然而,仅仅18个月后,这家以“在线设计协作”为核心的SaaS公司不仅成功IPO,还以近700亿美元的市值赢得华尔街的高度认可。联合创始人兼CEO迪伦·菲尔德(Dylan Field)则从监管夹缝中逆袭而上,成为新一代科技亿万富翁的代表人物。本篇将深度回顾Figma从收购失败到IPO成功的全过程,揭示其产品、战略、市场、治理与资本故事的重构路径。
一、从被收购到拒绝收购:一次被打断的“完美结局”
2022年,Adobe宣布以高达20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设计软件新星Figma,这本应是一场双赢交易:Adobe可借此吸收创新基因,Figma则可快速获得全球资源支持。然而,监管机构却不这么看——美国司法部、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及欧盟委员会均对这起交易持强烈反对意见,担心其将削弱设计软件市场的竞争,构成事实垄断。
经历15个月的谈判与不确定性后,Adobe与Figma于2023年12月共同宣布终止收购,Adobe同时支付了10亿美元“分手费”。这不仅意味着交易破裂,也打破了Figma内部不少人对“被并购即成功”的期望。
Figma联合创始人兼CEO迪伦·菲尔德迅速转向:“如果不能加入Adobe,那我们就必须成为更强的Figma。”
二、主动重置,稳住军心:从挫败到再出发
收购失败后的Figma面临两大挑战:
- 一是估值重塑:公司必须从200亿美元的“潜在并购价”回归到独立初创企业的实际估值;
- 二是人心安抚:长时间的不确定性打击了部分员工士气。
于是,Figma在2024年初主动下调内部估值至100亿美元,并向选择离职的员工提供优厚的三个月薪资补偿。然而,最终仅有约4%的员工选择离开,超过1200名员工选择留下,继续支持Figma的独立发展。
投资机构Kleiner Perkins合伙人马蒙·哈米德评论道:“留下的员工更加坚定,更具创造力,这为Figma日后的产品突破奠定了基础。”
三、技术与产品的进击:从设计工具到开发协作平台
在交易拉锯的2023年,Figma并未陷入“战略真空”,反而加快了产品多元化:
- 推出开发者工具Dev Mode,实现设计与代码交互的深度集成;
- 引入生成式AI设计工具,帮助用户通过自然语言生成界面;
- 扩展FigJam功能,主打远程协作与可视化头脑风暴;
- 加强教育、企业及全球市场的服务能力。
这些产品演进不仅锁定了现有用户,还向开发、教育、营销等新场景渗透,使Figma逐渐从“设计工具”走向“全流程协作平台”。
四、数据增长强劲,但尚未盈利:IPO背后的财务真相
根据招股书披露,Figma 2024财年(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
- 年收入达7.49亿美元,同比接近翻番;
- Q1单季营收达2.28亿美元,同比增长46%;
- 但全年亏损仍达7.32亿美元,主要因8.89亿美元的股票薪酬支出。
尽管仍未盈利,投资者依旧给予高度估值——这既是对其未来增长潜力的押注,也源自SaaS模式下高续费、高粘性、高毛利的可预期性。
五、控制权与激励机制:Figma的“硅谷式治理”
Figma IPO采用典型的双重股权结构:
- CEO菲尔德与联合创始人华莱士拥有99%的B类股;
- B类股每股享有15倍投票权;
- IPO后,菲尔德对公司总投票权的控制比例达74%,形成实际控制。
此外,菲尔德还绑定了激进的“长期激励计划”:若公司股价未来涨至130美元(较IPO发行价高出近4倍),他将解锁价值13亿美元的额外股份。这种马斯克式的薪酬激励,已成为硅谷吸引与留住高潜力创始人的流行策略。
六、华尔街定价:从200亿“收购价”到近700亿“市值”
Figma IPO发行价为33美元,首日收盘价为115.50美元,涨幅超过两倍,市值达到近700亿美元(完全稀释口径)。相比当年Adobe给出的200亿美元收购价,Figma独立上市的市场估值已经远超预期。
此次IPO也让多个投资机构迎来大丰收:
- Index Ventures持股市值超21亿美元;
- Greylock、Kleiner Perkins、红杉资本、Iconiq等风投机构也获得数十亿收益;
- 联合创始人菲尔德和华莱士分别跻身亿万富豪行列。
Figma的成功,被视作风投圈“退出荒”背景下的重大胜利,标志着科技资本市场正在回暖。
七、行业竞争与AI挑战:Figma的未来图景并非无忧
尽管上市光芒耀眼,但Figma面临的挑战也日益突出:
- AI工具冲击:Replit、StackBlitz等初创公司正以AI能力为武器切入“从文本生成设计”的市场;
- 产品门槛下降:低代码/零代码趋势可能侵蚀传统UI/UX设计流程;
- Adobe的间接狙击:虽然收购失败,但Adobe可能加强自身产品矩阵或投资竞争对手反制;
- 全球化扩张压力:与Canva、Sketch等本地强敌在欧洲、亚洲市场短兵相接。
因此,Figma未来仍需保持技术领先、平台开放性与社区黏性的平衡。
结语:一个新时代的独立科技公司样本
从拒绝被并购、经历估值腰斩,到IPO逆袭,Figma的故事不仅是创始人迪伦·菲尔德的“亿万富豪进阶史”,更是一部新一代SaaS企业如何在监管、资本、市场与技术夹缝中生长、突围的现代企业成长范本。
它代表的是硅谷的一种精神:不被大公司收编、不为短期估值焦虑、始终专注于用户体验与产品创造力。
而Figma的成功,也正在为更多初创企业树立一个信号:不靠“卖身”也可以完成资本的正循环,即便历经曲折,也能完成对华尔街的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