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Circle(NYSE: CRCL)成功上市后,其股价一度飙升至原先的三倍,瞬间吸引了传统金融界的目光。作为Circle核心业务的稳定币,也由此被推上风口浪尖,被誉为让加密货币真正走进普通民众生活的重要应用。麦肯锡的市场分析甚至预测,稳定币的供应量有望从2025年的2300亿美元激增至2028年底的2万亿美元。这一增长速度不可小觑,稳币的经济意义随之更加引人关注。
然而,稳定币是否属于“货币”,以及其在传统货币体系中的归属却始终存在争议。稳定币不仅在链上充当价值流通工具,越来越多的链外跨境支付和结算场景也开始依赖USDT、USDC这类与美元强锚定的数字资产。比如,一些加密项目甚至直接用USDT或USDC发放团队薪酬;某些司法辖区如阿联酋已经将加密货币合法化作为支付手段;Kaspa社区的商户也逐步接受加密资产作为结算货币。这不禁让人探问,若稳定币确实是一种货币,那么它应归入传统货币供应分类中的M1、M2、M3,还是更高阶的M4?
货币的定义和分类起源于古代的以物易物,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为一系列不同的金融资产。经济学上,“货币”被视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兼具价值衡量、交易媒介与财富储存功能。1944年美联储首次提出M1的定义,将银行活期存款与流通现金纳入其中;1971年,M2概念加入,涵盖了更广泛的储蓄资产。随着理论不断进步,M0至M4的分类体系逐渐完善,其中风险调整贴现率(RADR)和货币的时间价值成为分类的重要考量。
RADR反映投资者对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权衡,风险越高,贴现率越大,未来现金流现值越低。货币的时间价值则说明现在拥有的资金价值高于未来同等金额,因为资金可以产生利息收益。这两个核心金融概念共同塑造了现代货币分类的理论基础。
从传统意义上讲,M0是最基础的现金,包括纸币和硬币,流动性极高但不具备收益属性。稳定币显然不属于M0,因为它们并非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现金,美国甚至出台《反CBDC监控国家法案》明确限制数字央行货币发行。稳定币主要是由私人机构发行,背后以美元或其他高流动性资产作储备。
那么,稳定币该如何归类于M1或M2?不少美国及国际监管机构,如欧洲央行、IMF、FATF,都将稳定币视为类似银行活期存款的类存款资产。稳定币具备极强流动性和清偿功能,在很多DeFi场景中充当了数字现金的角色。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体系其实早已普及了类似电子现金的理念,这些资金既可即时流通,又可存入余额宝等理财工具获取少量收益,体现出M1和M2的混合属性。
进一步地,当稳定币进入DeFi平台参与质押和借贷时,开始具备了M2属性,即可产生一定的收益流,与传统定期存款类似。而当它们与链上衍生品或金融工具结合,具备了债权凭证性质时,又开始触及M3范畴。M3涵盖了更广义的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发行的非现金货币形式以及可以进行杠杆放大的金融工具。在《天才法案》框架内,稳定币可视为与国债挂钩的债权凭证,从而衍生金融衍生品的特征。通过抵押借贷和资产证券化,稳定币的流动性被多次放大,潜藏更复杂的金融风险。
尽管如此,《天才法案》明确禁止稳定币计息、质押或支付股息,限制其具备完全的M3及M4属性。然而,稳定币在绕开传统信贷市场的同时,又为资金流动提供了独特的桥梁,成为一种特殊的金融衍生工具。其监管必要性和分类地位因而更加复杂。
对更为激进的观点而言,稳定币或可被视作M4——货币市场基金的代币化形式。稳定币发行机构如Tether和Circle管理底层资产,收入来源主要为短期国债利息,但这些收益通常不直接分配给持币人,而是用来支撑其开放加密金融世界的“钥匙”价值。这使得稳定币兼具了流动性与一定的资产管理功能,进一步模糊了其传统货币分类的边界。
地区差异也不容忽视。以香港为例,港元稳定币虽名义锚定港币,但实际储备多依赖美元汇率,因此更像是美元计价的有价证券,且货币乘数有限。此类稳定币虽然形式上是M0,但实际操作更接近受限的货币资产。
综上,稳定币的货币分类应基于其具体用途和功能灵活判断。在日常支付和交易所钱包中流通的稳定币,应归于M1;参与质押和借贷产生收益的稳定币,则兼具M2特性;而作为可抵押、放大流动性的金融衍生品,则触及M3范畴;其作为货币市场基金代币化的趋势,则让其有望迈向M4等级。每一层级反映了稳定币在数字经济生态中不断扩展的金融属性。
稳定币的出现不仅弱化了国家货币边界,推动了普惠金融的落地,也对传统货币政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作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创新的金融产品,重新定义了资金流通的形态和速度。未来,随着监管框架的完善与技术演进,稳定币将成为全球货币体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也要求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认真面对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与机遇。
正如Nassim Nicholas Taleb所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并非缓慢爬行,而是通过一系列跳跃实现断层突破。”稳定币正引领着这样一场金融创新的跳跃,带来全新的经济秩序和挑战。理解其经济学属性与分类意义,是个人投资者理性决策的基础,更是国家制定未来金融政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