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万亿养老金进入加密市场 牛市真的还远吗

特朗普对加密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容小觑。就在上周,他签署了一项重要行政令,允许美国401(k)退休储蓄计划投资更加多元化的资产类别,这其中首次正式将加密资产纳入允许投资范围。这意味着,涵盖数万亿美元资产的美国养老金有望大规模进入加密领域,这一变化对加密市场及养老金体系本身都具有深远影响。

 

令人关注的是,这条消息公布当天,比特币(BTC)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反倒是以太坊(ETH)出现了罕见的快速上涨。要理解这一现象,首先需要了解美国养老金体系的结构。美国养老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政府管理的全民社会保障计划;二是个人自愿参与的退休储蓄计划;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401(k)计划。401(k)是最核心的企业退休计划,资金规模庞大且覆盖率高,约有六成美国家庭参与。

 

401(k)计划允许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雇员可自主选择投资组合,并享有税收递延的优惠政策。这种机制与我国的企业年金有相似之处,但401(k)计划给予参与者更大的投资自由度,养老金资金可投入指定基金产品,风险由个人承担。到2025年3月底,企业主导的缴费确定型退休计划总资产达12.2万亿美元,401(k)计划资产规模达到8.7万亿美元,数字之巨大足以对资本市场产生显著影响。

 

那么,这8.7万亿美元将流向何处?目前来看,股票基金仍是401(k)投资的主力,约有5.3万亿美元由共同基金管理,其中股票基金占3.2万亿美元。养老金的投资标的已经从最初的政府债券和优质债券等低风险资产,逐渐转向包括股票在内的收益导向型资产。历史上,养老金投资经历了从极度保守到更加多元化的转变,1974年《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正式放宽了养老金在股权市场的限制。

 

今年8月7日,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进一步放宽了限制,允许401(k)投资私募股权、加密货币等另类资产。行政令还指示劳工部与财政部、SEC等监管机构合作,评估相关规则修改以推动新资产的纳入。这标志着养老金体系迈向更开放、多元化的新时代,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波动和风险。

 

对加密市场而言,这一政策可谓里程碑式突破。养老金作为主流资金进入加密领域,将极大推动加密资产的合法化和主流化。加密ETF产品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而养老金资金的长期持有特性意味着市场波动率可能因此下降,主流币种如BTC和ETH或将从风险资产转变为避险资产。假如仅5%的养老金资产流入加密领域,规模便达到4.5万亿美元,足以撬动市场格局。

 

然而,巨额资金进入也带来了担忧。传统金融机构警示,另类资产费用高、流动性差,信息披露不足,普通投资者可能难以准确评估风险,信息不对称将加剧潜在损失并带来法律风险。此外,行政令发布后新产品的开发和普及尚需时间,预计数年方能真正显现效果。

 

这一系列原因可能解释了消息公布后市场反应相对温和。比特币24小时内仅上涨约2%,成交量和ETF流入未见明显放大,直到8月11日才突破12.2万美元。以太坊则反应更为敏锐,24小时内成交量激增,价格迅速从3600美元飙升至4299美元,ETF资金流入同样明显,显示出资金正从比特币向以太坊转移的趋势。

 

衍生品市场亦呈现类似态势。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数据显示,以太坊期货相对现货的年化溢价超过10%,高于比特币水平,促使交易员将头寸转向以太坊。尽管ETH/BTC交易对有所上涨,但成交量尚未大幅超出平均水平,资金流动的具体结构仍待观察。

 

ETH表现更灵敏背后原因多样。一方面,机构加密金库企业持有约130亿美元以太坊,底价相对较低,资金流入引起涨幅明显。另一方面,ETH ETF今年净流入超过67亿美元,且得到了资管巨头贝莱德的强力支持。贝莱德积极推动SEC的“金融市场上链”计划,直接利好以太坊作为公链龙头。此外,市场传闻及大咖喊单如Bitmine董事长Tom Lee极力看好ETH前景,也对散户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相比之下,山寨币市场仍显颓势。虽然以太坊突破4000美元带动部分山寨币上涨,整体市值较上周增长逾15%,但绝大多数山寨币仍表现低迷。资金更倾向于稳健币种,导致加密资金难以溢出至山寨币市场。市场中甚至流传“现在的ETH就是去年的BTC”说法,暗示主流币上涨难以带动全面山寨牛市。但结构性山寨牛市仍有机会,关键在于投资者的敏锐度和选择能力。

 

值得期待的另一利好是美国劳工部公布7月非农就业数据大幅低于预期,失业率略有上升,提升了美联储降息预期。监管副主席米歇尔·鲍曼明确支持今年三次降息,且将在10月召开社区银行会议。CME数据显示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概率高达88.4%,这一宽松预期为加密市场注入新的利好信号。

 

总的来看,随着9万亿养老金有望进入加密资产市场,配合美联储潜在的货币政策松动,牛市的条件正逐渐成熟。虽然短期反应尚显缓慢,但中长期趋势或将由此开启新的增长周期。未来的加密市场,将迎来机构资金与政策红利共振的关键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