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期的价格上涨后,黄金近期表现出现一定回调,引发市场对于其投资价值的讨论。曾在年内表现火热的黄金,在股市持续走强和避险需求下降的背景下,逐渐失去了部分投资者的关注。
截至2025年8月12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黄金主力合约跌破3400美元关口,报3399美元/盎司,这也是自5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之一。此前一天,黄金近月期货合约下跌近2.5%,打破了此前数周保持在3400美元以上的价格区间。北京时间8月13日16时30分,黄金价格稍作回升,维持在3400美元/盎司上方。与此同时,伦敦现货黄金同样出现下滑,截至8月12日收盘报3348.02美元/盎司,北京时间8月13日16时30分价格回升至3356.91美元/盎司。
在中国市场,黄金ETF资金流出趋势明显。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追踪中国黄金现货价格收益率的七只黄金ETF在过去一个月内总规模缩水约69亿元,其中华安黄金ETF减少31亿元,易方达黄金ETF减少15亿元,国泰黄金ETF减少12亿元。投资者获利了结、避险情绪下降以及股市吸引力增加,均是导致资金流出的主要原因。
分析人士认为,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缓解和市场避险情绪下降,使黄金的投资吸引力有所减弱。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不会对进口金条加征关税,也直接导致黄金价格承压。在中国,A股和港股近期持续上涨,资金从黄金市场流向收益更高的股票市场,部分投资者选择将利润兑现。
尽管短期价格波动明显,但仍有机构投资者在长期布局黄金。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纷纷推出“黄金+”产品,将黄金资产配置比例控制在5%—30%之间,以实现组合风险对冲和收益优化。这类产品通常将黄金作为多资产组合的一部分,通过专业机构管理,使个人投资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决策难、择时难和持有难的问题。
黄金ETF的资金流出在中国市场加速。彭博数据显示,自5月起,华安、博时、易方达、国泰等基金旗下黄金ETF出现净流出趋势,7月进一步扩大。华安黄金ETF7月规模减少24.62亿元,易方达黄金ETF减少11.74亿元,国泰和博时黄金ETF分别减少5.93亿元和3.69亿元。与此前关税战时期的资金流入高峰形成明显对比。
从全球视角看,国际金价在过去几个月徘徊于3300美元—3400美元/盎司区间。4月底,国际金价一度冲高至3500美元/盎司,上涨幅度达6%。然而,自特朗普宣布不加征进口金条关税后,国际金价再次大幅回调,当日下跌超过2%,创近三个月最大跌幅。同时,资金轮动效应明显,投资者将资金从黄金市场转向股票和其他风险资产,美股和中国股市的持续上涨进一步吸引了资金流向高收益标的。
尽管如此,部分机构仍在长线加仓黄金产品。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银行理财、基金和保险资管的“黄金+”产品中,黄金配置比例普遍在5%—15%之间。2025年上半年,中国FOF基金中持有黄金资产的产品数量达到234个,占比45%,显示出机构投资者对黄金长期配置的信心。专家指出,将黄金纳入多资产组合,有助于分散投资风险,提高整体组合的抗波动能力,同时在低利率环境下提升全球资产配置比例和长期收益潜力。
从投资前景来看,尽管黄金近期价格波动明显,但中长期仍具上升空间。瑞银财富管理报告显示,在基准情景下,国际金价目标价为3500美元/盎司,极端情形下不排除达到3800美元/盎司。高盛预测,2025年底国际金价或升至3700美元/盎司,并在2026年中期突破4000美元/盎司。投机性仓位回调、央行持续购金以及ETF流入,为黄金需求提供了长期支撑。
央行需求方面,全球央行购金步伐持续活跃。瑞银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央行黄金储备环比增加6万盎司,连续九个月增加,全球范围内多数央行预计继续增持黄金或保持稳定。长线资金配置、央行储备多元化以及风险对冲需求,都为黄金市场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仍是黄金价格的重要驱动。美国就业市场疲软、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升温,以及美元信用评级的下调,都可能促使投资者重返黄金市场,寻求避险和资产保值。总体来看,尽管短期价格承压,但黄金作为全球化资产配置和长期战略投资工具的价值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