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企业为何竞相押注比特币寻求自救

三个月前,乔治·卡拉姆从未设想过,他所领导的半导体公司会与比特币产生任何交集。长期疲软的股价让他和投资者都陷入焦虑,但一次偶然的新闻改变了他的想法:一家医疗保健企业在宣布购入数字货币后,股价竟然迎来飙升。这一消息让卡拉姆意识到,或许加密货币正是资本市场渴望看到的新故事。

 

卡拉姆的公司 Sequans Communications 在与董事会和投资人反复磋商后,最终决定实施一项激进策略:从债务和股权市场筹集 3.84 亿美元,并将资金直接投入比特币。当消息公布,市场立刻给予回应,公司股价在短时间内暴涨 160%。卡拉姆直言,如果放在一年前,他绝不会轻易相信比特币的价值,但如今,他坚称自己“百分之百确信比特币将会长期存在”。

 

这股信念的背后,是比特币布道者迈克尔·塞勒的持续影响。自 2020 年以来,塞勒几乎不间断地在资本市场上购买比特币,并通过大规模会议和媒体宣传,鼓励更多企业效仿。他的公司 Strategy 已经转型为全球最大的比特币持有者之一,目前估值约 1150 亿美元,远超其持有的比特币市值本身。在过去五年中,Strategy 的股价上涨超过 3000%,这种财富效应成为众多企业纷纷模仿的动力。就在上周,该公司再次斥资 25 亿美元买入比特币,刷新其历史第三大单笔购买纪录。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支持,更为这股浪潮添了一把火。他不仅在政策层面大力支持数字资产产业,还通过家族媒体公司亲自下场,筹集 20 亿美元购买比特币及相关资产。政策信号与资本效应叠加,使全球范围内的“加密货币金库公司”迅速扩张,从生物科技到矿业,从酒店到电动车,甚至电子烟制造商,都在涌入这一赛道。

 

根据 Architect Partners 的数据,截至 8 月 5 日的一年中,已有约 154 家上市公司筹集或承诺筹集 984 亿美元专门用于购买加密货币,而在此前的年份里,这个数字还不足 336 亿美元。这一剧烈的增长,凸显了资本市场对“比特币故事”的渴望。部分企业甚至在品牌形象上效仿 Strategy,把官网换成比特币的橙色调,并实时披露其持币规模与价值,用以增强投资者信心。

 

然而,质疑声也随之而来。支持者认为,购买加密货币是困境公司“起死回生”的机会;反对者则担心,这一潮流不过是互联网泡沫的翻版。Off The Chain Capital 的 CEO 布赖恩·埃斯特斯直言,这与 1998 年的互联网热潮颇为相似,当时无数公司通过包装自己为“互联网企业”来吸引资本,最终泡沫破裂。如今,企业若是通过巨额债务来购入比特币,一旦价格崩盘,风险不仅是个别企业的破产,还可能引发系统性冲击。

 

投资银行 Natixis 的专家埃里克·贝诺伊斯特也警告说,若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这些公司股价也会同步暴跌,债务偿还能力受损,可能导致投资者遭遇连锁性损失。他强调:“这是一个必须不断维持购买循环的系统,而这种循环最终可能失控。”

 

即便如此,对于很多陷入困境的企业而言,购入加密货币仍是资本市场中最直接、最立竿见影的“故事”。伦敦上市的 Bluebird Mining Ventures 在 6 月筹集了 200 万英镑用于购买比特币,创始人艾丹·毕晓普表示,如果没有这一步,公司很难在资本市场继续存活。事实证明,购币之后,他们的融资能力明显改善,市场关注度也随之上升。

 

这种现象在全球多个行业反复出现。美国的 KULR Technology 市值仅 2.11 亿美元,却持有价值 1.18 亿美元的比特币;英国的网站设计公司 The Smarter Web Company 半年净利润不足 10 万英镑,却因 2.38 亿英镑的比特币持仓而拥有超过 5 亿英镑的市值。这种溢价说明,投资者已经将“每股比特币”视为估值的关键指标。

 

除了比特币,企业还在涉足以太坊、Solana 乃至更小众的代币。ReserveOne 筹集 10 亿美元计划布局多种主流代币,Ether Machine 则募集 15 亿美元专注以太坊,前巴克莱 CEO 鲍勃·戴蒙德更通过 Spac 筹集近 9 亿美元投资 HYPE 代币。这样的热潮让风险投资人罗布·哈迪克感叹:“这更像是一场不太理性的淘金热。”

 

对于部分投资者而言,选择金库公司还有税收套利的考虑。在日本,直接持有加密货币的收益税率高达 55%,而股票仅为 20%;在巴西,加密货币收益税率 17.5%,股票仅 15%。通过投资持有加密货币的公司,他们能够更高效地规避税收压力。UTXO Management 联合创始人泰勒·埃文斯指出,正因如此,全球资本都在寻找类似套利机会。

 

不过,风险依旧挥之不去。2022 年的加密货币贷款市场崩溃仍历历在目,FTX 的倒闭为市场敲响警钟。如果企业一味依赖举债购币,一旦市场转向,将陷入无法偿还债务的死局,甚至可能被迫抛售持仓,引发更大级别的恐慌。

 

一些资本市场人士认为,所谓“比特币金库公司”最终会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在快速扩张和金融创新中脱颖而出,逐渐进化为新型加密金融服务公司;另一部分则会在市场波动和资金枯竭中倒下,被更强者收购或淘汰。正如一位对冲基金经理所言:“它们涨得有多快,跌得也会同样快。”

 

当企业的生存与加密货币市场捆绑在一起,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边界正逐渐模糊。困境公司通过比特币寻找新生的背后,既是资本市场的逐利本能,也是金融体系不断被重塑的缩影。未来,这场冒险究竟是救赎还是毁灭,仍无人能够给出确定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