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香港币圈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化,撕裂感、对抗性与融合趋势交织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既陌生又充满机遇的新格局。
在香港的金融核心地带,一位券商从业者谈到正在拓展的加密货币业务时,难掩兴奋之情。他表示,每天都有传统金融机构前来探讨合作,他们也在积极尝试通过Youtube和X等平台推广新业务,与有影响力的博主和KOL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开拓新边界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行业经济上行的气息。
但与此同时,另一位刚入职不久便选择离开区块链公司的年轻员工,却带着失落与无奈离开。他直言无法忍受类似国企的管理作风。这种对比鲜明的情绪,映射出香港币圈的巨大张力:同一个城市,同一个生态,有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与机会,有人却在制度与文化的摩擦中陷入倦怠与幻灭。
几乎所有主流香港券商如今都已经涉足加密货币业务。数据显示,超过40家券商、35家基金公司以及10多家大型银行和会计事务所进入了虚拟资产业务。富途牛牛在去年率先为客户提供比特币与以太坊交易服务,到年底日均交易量已突破3500万美元。这些数据背后,意味着香港的金融机构正在有条不紊地将加密货币全面纳入现有金融体系。对于部分跨界进入行业的金融从业者而言,这种氛围无疑带来久违的创新感和行业向上的力量。
然而,加密货币原住民的感受则截然不同。许多从最初的去中心化叙事中走出来的人,如今正被现实的监管与合规要求包围。他们希望保持原生的自由与创造力,却又不得不面对合规牌照和监管框架的现实。这种无法调和的矛盾,正在不断加深他们的幻灭感。
在香港的加密生态中,三种文化正在发生着复杂的碰撞与交织。第一类是Crypto Native,他们拥有深厚的链上经验与对去中心化的坚定信念。HashKey与OSL等合规交易所,吸收了不少来自Huobi、Binance等原生平台的人才,使得其文化依旧带有原生气息。但随着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力量的强势进入,他们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被稀释。
第二类是互联网金融文化的代表。富途、蚂蚁集团、京东等机构凭借成熟的线上经验和庞大的用户基础,在香港市场迅速站稳脚跟。富途不仅通过线上服务占据主导,还在香港繁华街区开设了六家线下门店,展现出互联网与本地化结合的优势。据悉,富途的加密货币交易依托HashKey的底层系统运行,交易量已经占据了HashKey整体交易量的显著比例。蚂蚁与京东则把重点放在稳定币与公链领域,尽管牌照仍是未知数,但其雄厚的背景使它们在竞争中依然具备优势。
第三类则是香港传统金融文化。汇丰、中银香港、胜利证券等机构带着悠久的历史与稳定的金融传统进入加密领域。他们或来自外资,或来自中资,或根植于香港本土家族企业,每一种背景都为行业注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
如今,香港的加密货币产业链已经覆盖上百家机构,几乎囊括了金融业的每个环节。从券商、基金、银行、审计到保险公司,每一部分都在合规的框架中运行。这条产业链既是政策导向下的产物,也是不同文化之间撕裂与融合的结果。
但在这条新路径上,分歧依然存在。部分传统金融从业者认为合规化的香港币圈释放出经济上行的美感,创新氛围正在蔓延。而对于一些Crypto Native而言,香港的行业发展正陷入停滞,他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创新被削弱、制度约束下的无力感。尤其在2025年8月1日稳定币法案正式生效后,不少从业者对KYC与VPN限制提出了强烈不满,认为这与去中心化精神背道而驰。
在这种对抗中,机遇也在悄然孕育。稳定币的历史已经证明,早期入局者往往能够收获丰厚红利。如今的香港,虽然还没有出现与币安、Tether那样爆发式增长的公司,但部分机构已经吃到了第一波红利。例如合规律所因政策咨询需求暴增,银行因大量企业开户获得新业务,甚至一些券商通过拓展加密资产交易积累了庞大的新客户群。这些“卖水人”的角色,或许才是真正闷声发财的群体。
香港的币圈,已经不再是一个可以简单定义的生态。对Crypto Native而言,这里是一个被合规削弱创新的市场;对传统金融人而言,这里却是一个正在稳步释放新机会的蓝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背景与不同的价值观在此交织,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系统。
无论撕裂还是融合,这股力量正在推动香港加密行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人选择离开,有人坚定留下,但不可否认的是,历史的洪流仍会继续向前。对于身处其中的从业者而言,唯一的选择是不断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