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微策略模式的结构性风险与估值机制深度解析

美国上市公司 BitMine Immersion Technologies(BMNR)正在尝试复制 MicroStrategy 的战略路径,通过股权融资快速增持以太坊,将其资产负债表转变为“ETH 财库”。这一转型宣布后,公司股价先经历阶段性冲高,随后大幅回落并进入震荡区间,再因持仓与融资进展推动而再度上攻,但伴随着市场的回吐波动持续。与此同时,BMNR 不断通过 ATM(At-the-Market)增发扩大流通股本,市值呈现动态扩张。本文聚焦 BMNR 的核心结构问题,分析其“以股换币”的反身性飞轮能否长期运作,以及在 mNAV(市场净资产值倍数)溢价回归和二级市场承接减弱时,是否可能由每股增厚转向净稀释。本文基于公开披露和链上数据,对其估值机制、风险演化及潜在崩盘触发点进行系统梳理。

 

截至 2025 年 8 月中旬,BMNR 已持有约 129.7 万枚 ETH,按当时市场价格计算约 57.7 亿美元,这一储备规模使其成为全球第三大加密资产储备公司,仅次于 MicroStrategy 和 Marathon Digital。流通股本约为 1.735 亿股,股价在 8 月阶段由低点 30.30 美元持续攀升至高点 71.74 美元,区间涨幅达 136.8%,随后回落至 57.81 美元,仍较阶段低点上涨 90.8%,但较阶段高点回撤约 19.4%。按 mNAV 公式计算(市值 + 有息债务 − 现金)/ ETH 持仓市值,市值 100.3 亿美元、债务约 188 万美元、现金约 147 万美元,mNAV 约为 1.74,显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为其 ETH 财库溢价买单。

 

8 月初的股价上涨受到多重催化因素推动,包括 7 月 23 日股票期权上市提升交易与对冲工具可达性,7 月 29 日董事会通过最高 10 亿美元回购计划,8 月 4 日披露持仓突破 83.3 万枚 ETH,8 月 11 日披露突破 115 万枚 ETH。这些信息强化了市场对“以股换币”节奏的预期。随后回落则主要源于 mNAV 阶段性过度扩张导致估值向净资产均值回归,加之 ATM 增发预期上升和二级市场承接转弱的叠加效应,以及 ETH 本体价格回调影响。

 

BMNR 的独特之处在于其 mNAV 驱动的反身性飞轮机制。当股价高于每股净资产(mNAV > 1)时,公司通过 ATM 增发融资,将筹集资金用于购买 ETH,从而提高每股 ETH 持仓,实现账面增厚(accretion)。理论上,只要保持股价高于 NAV,每次增发都将推升每股资产值。然而,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一种结构性权益重分配,如果市场对“持续换币实现增厚”的逻辑产生质疑,增发行为可能被重新定价为稀释,从而压制整体估值。

 

在飞轮正向运作阶段,路径为:mNAV 上行 → ATM 融资 → 增持 ETH → 市场叙事强化 → 再次融资,形成正反馈循环。而飞轮失效可能由 mNAV 收敛至 1 或低于 1、ETH 下行、二级市场承接疲软或 ATM 增发预期上升触发。一旦市场预期切换,飞轮机制将由增厚转向稀释,公司可能需通过回购或质押收益再投入稳定每股指标,但执行效率受限于现金储备和融资到账速度。

 

BMNR 的持续性依赖三项关键因素:一是市场对其 ETH 财库逻辑及溢价定价基础的信任;二是 ETH 本体价格的支撑;三是公司在 ATM 签约、资金到账、OTC 大宗 ETH 采购以及质押收益再投资等操作层面的协同效率。缺一不可,否则飞轮机制可能失效。

 

潜在的崩盘触发因素主要包括四类风险。第一,ETH 价格剧烈下跌会直接压低每股 NAV 与 mNAV 倍数,放大估值波动,触发二级市场抛售。第二,mNAV 溢价收敛或跌破 1,将限制增发空间,使飞轮机制失效。第三,流动性紧缩与监管不确定性可能削弱市场承接力和融资效率,中小盘股及 ETH 财库型资产行为在监管模糊区间内,未来若被认定为类 ETF 或非经营性金融操作,可能面临披露义务升级或交易限制。第四,壳公司结构的信任透支风险显著,BMNR 类似 ICO 模式,通过强叙事和股权融资构建短期高估值,但缺乏持续现金流和盈利支撑,一旦市场信任退潮,估值可能出现非线性坍塌。

 

BMNR 的模式展示了资本结构与加密资产融合的创新商业叙事。其 mNAV 飞轮在牛市周期中放大估值,实现“股本—币本位—市值”的正向强化,但在下行周期中,ETH 下跌、溢价回归、二级市场冷却、增发受阻等因素可能叠加放大,触发非线性坍塌。关键在于,该公司的核心价值并非源自运营能力或链上生产力,而在于市场对其持续增厚 ETH、创造每股价值的预期。如果这一预期遭遇反证,信任基础将迅速崩解,飞轮机制将难以为继。

 

回顾 ICO 浪潮后的崩盘记忆,市场对结构性信仰断裂并不陌生。不同之处在于,BMNR 作为美股上市公司,其“壳结构”包装更规范,但若缺乏内生现金流和真实业务支撑,“以资换信”的飞轮机制仍可能面临时间考验。BMNR 能否长期走下去,不取决于它能买入多少 ETH,而在于是否能真正证明自己具备执行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成为稳健的“币本位”资产管理者,而非仅依赖叙事驱动的壳式传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