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巨兽与白名单玩家揭示合规稳定币的分叉时代

全球稳定币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2025 年,监管力量与市场需求交汇,使稳定币赛道出现明显分化——灰色流动性与合规路径开始并行,带来行业深刻的“分叉时刻”。

 

从宏观视角来看,7 月美国总统签署《GENIUS 法案》,标志着稳定币立法落地;8 月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成为全球首个地区性监管框架;同时,日本、韩国等主要经济体也加速推进稳定币监管细则,允许合规主体发行稳定币。这意味着,稳定币正从灰色工具逐渐演变为合规金融基础设施,进入一个全球监管窗口期。

 

合规稳定币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们在稳定币生态中占据了独特位置。与过去 USDT 等以市场自发需求扩张、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稳定币不同,合规稳定币自诞生之初就以合法合规为目标,由受监管主体发行,并满足所在司法辖区的牌照要求。每一枚代币背后都有清晰的资产储备和法律责任,使其不仅能在链上流通,还能够被纳入企业财报和合规报告,成为传统金融与加密世界的“官方通道”。

 

合规稳定币的最大特征在于:受监管的发行主体、明确的法律和牌照约束,以及透明的资产储备机制。这使得机构和用户在使用时能够追溯到托管方与监管主体,增强信任并降低合规风险。它们不仅是一种链上代币,更是跨境结算、企业财库和支付清算等场景的潜在金融工具。

 

从 imToken 等视角来看,稳定币已不再是单一的交易工具,而是一个多维度的资产集合体,不同用户需求对应不同稳定币选择。合规稳定币(如 USDC、FDUSD、PYUSD、GUSD、USD1)并非为了取代 USDT,而是为机构应用、跨境支付和金融合规提供合法安全的选择。

 

如果说 USDT 推动了全球加密市场的流动性,那么合规稳定币的价值在于将稳定币引入金融与生活的日常场景。它们不仅是交易媒介,更可能成为企业账簿中的正式资产、支付系统中的合法工具。

 

从全球布局看,合规稳定币的路径有所差异,但趋势一致。美国市场以 USDC 为代表,由 Circle 发行,以现金和短期美债储备,接受定期审计,成为机构广泛使用的合规美元稳定币。USDP 由 Paxos Trust Company 发行,持有纽约金融服务部信托牌照,主要面向机构支付和清算场景。PayPal 推出的 PYUSD 则更注重零售支付,试图将稳定币带入日常消费和跨境转账。

 

香港的《稳定币条例》为稳定币发行、储备和托管提供完整监管框架,FDUSD 是首批受益于该政策的合规稳定币。日本的 JPYC 是首个获批的日元稳定币,由 JPYC Inc. 发行,受资金转移服务提供商牌照监管,并计划部署在以太坊、Avalanche 和 Polygon 网络上。韩国通过监管沙盒探索韩元稳定币,重点在跨境支付和 B2B 结算。

 

这些案例显示,合规稳定币不是要挑战 USDT 的市场地位,而是开辟平行赛道,服务于必须合规、需要透明的场景。它们标志着稳定币从交易市场的灰色流动性,逐步走向全球金融的合法接口。

 

2025 年,稳定币竞争逻辑正发生转变。传统关注点如体量和流动性逐渐让位于合规能力与场景渗透能力。未来,能够真正服务全球用户和传统资本的稳定币,将需要实现链下合规与链上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跨境结算、企业财库管理和零售支付场景,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新兴稳定币项目如 USD1 借助强大的资本与政策资源,从发行之初就强调合规路径和全球应用。仅半年时间,USD1 发行量飙升至 21 亿美元,跻身全球第五大稳定币,并覆盖 HTX、Bitget、币安等顶级交易所。与此同时,流动性即服务(Liquidity-as-a-Service)基础设施正在崛起,使稳定币不仅是链上代币符号,更能直接作为结算 API 被全球调用。

 

这一趋势预示未来:跨境支付、企业财库管理甚至日常消费,将在 USDT 的灰色流动性与合规稳定币的白名单体系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稳定币的格局正在出现分叉:USDT 继续作为加密市场流动性引擎,收益型稳定币满足资金增值需求,非美元稳定币拓展多极化叙事,合规稳定币则嵌入现实金融世界。

 

过去十年,USDT 代表了自发生长的灰色力量,推动全球加密流动性;USDC 等半合规产品则搭建了灰色与白色之间的过渡桥梁。如今,随着美国《GENIUS 法案》落地、香港《稳定币条例》生效、日本和韩国试点推进,合规稳定币迎来真正的窗口期。稳定币不再只是链上用户的工具,而是跨境结算、企业财库甚至日常消费中可见的金融载体,成为加密与传统金融融合的新节点。

 

合规稳定币的意义在于,将稳定币从加密世界带入金融与生活的日常,开创多元并行、合规透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