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我连续两天测试了Claude Code和ChatGPT Codex,AI展现出的强大能力再次让我震撼。与此同时,某种早已潜伏在内心的想法被点燃——我应该全力投入到AI领域。
事实上,这个念头并不是一时冲动。从第一次接触GPT-4起,我就感受到了AI的潜力。但现实是,我一直没有真正行动,甚至还在原地踟蹰,反复纠结从哪里开始。
而这种“入门困境”,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我的人生里。
在过去几年里,我一直活跃在币圈。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人向我提出类似的问题:“我想进入这个行业,但我完全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你能给我点建议吗?”
对这个问题,我曾经有一个“标准答案”:去读比特币白皮书。
原因很简单——它不仅是这个行业的起点,更是最核心的基础。但真正完整读过的人并不多,哪怕是一些所谓的“资深玩家”,很多人对白皮书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只言片语上。
从功利角度看,这并不妨碍他们赚钱。币圈里的财富故事,往往与技术理解没有直接关系。我认识的很多大佬,赚得盆满钵满,却连工作量证明(PoW)的机制都只是一知半解。
所以,也有人给出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建议:“别想那么多,先开户、充钱、买币,直接干!”
这看上去更直接,甚至可能在短期内带来收益。但我始终觉得,读懂比特币白皮书的价值从来不在于能赚多少钱。它真正的意义,在于它本身是一场“硬仗”。
回想当年,我完全没有技术背景,第一次读比特币白皮书的时候,几乎每一段都像是在啃生肉。要理解它的原理和逻辑,对我而言就是一场真正的战役。
然而,正是这场战役,给了我三个无可替代的收获:
第一,它建立了我在陌生领域的信心。打赢一场公认的硬仗,就像在心理上刻下了成功的样本。之后每当遇到困难,我都会想:“连白皮书我都啃下来了,这个算什么?”
第二,它让我获得了稀缺的信任与合作机会。在任何圈子里,能独立搞定公认的难题,都会让人高看一眼。很多后来和我合作的朋友,正是因为知道我读懂了白皮书,才把我从一个外行当成了值得信赖的伙伴。
第三,它成为了我对自己的最强宣誓。很多人对未来下过无数决心,但绝大多数都无疾而终。只有当你真的啃下一块硬骨头,才会在内心对自己说:“我绝不会半途而废。”
而今天,我在AI领域面临的处境,和当年在币圈时一模一样。
我意识到,进入一个全新领域的最佳方式,不是慢慢学一堆零碎的知识,而是找到一场硬仗去打。
在AI领域,这场硬仗就是那篇奠定现代大模型基础的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我必须把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啃透,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敲开AI世界的大门。
这不仅适用于AI,我越来越相信,进入任何新领域的最佳起手式,都是打一场硬仗。它未必是最轻松的路,但一定是最能快速积累信心、带来长期复利的路径。
那么,什么才算一场合格的“硬仗”?
我总结了五个标准:
它必须足够困难,让你走出舒适区,完成一次真正的能力跃迁;
它必须有清晰的名字,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你征服了什么;
它必须有明确的验收标准,避免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陷阱;
它必须能公开验证,让你的努力和成果能被看到;
它必须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逼迫你在有限周期内交出结果。
与之相对,那些无休止的准备和无目标的忙碌,都不能算作硬仗。刷无数资料、收藏一堆链接、看无数教学视频,最终只会让人沉迷在假装努力的幻觉里。
真正的成长,永远来自一场有时间线、有结果、有门槛的攻坚战。
比如,学英语最好的起手战不是下载十几个单词App,而是直接背下乔布斯那篇著名的斯坦福大学演讲;
学编程最好的起手战,也不是看无数教程视频,而是老老实实把《C程序设计语言》从头到尾读完,亲手写下每一道习题,甚至手抄一遍整本书。
当你完成了这样一场硬仗,你不仅学到了技能,更在心理上完成了对自己的真正宣誓。
一个领域的大门,从来都不是在你“学到了多少”时打开的,而是在你“征服了什么”的那一刻,才真正为你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