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能否真正为 L2 提供安全保障

在过去十年里,以太坊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承诺——在不牺牲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实现扩展。按照其路线图,未来被描绘成一个以 Rollup 为中心的世界:Layer 2 网络(L2 或“Rollups”)在链下处理交易,以降低成本、提升吞吐量,同时依托以太坊作为底层(Layer 1)的安全锚点。

 

几乎所有主流 Rollup,包括 Arbitrum、Optimism、Base、zkSync 和 Scroll,都将“由以太坊保障安全”作为营销叙事的核心。但这句话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现实?当我们深入剖析 Rollup 的运作逻辑、资产进出机制以及治理架构时,这个口号背后的模糊性就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从桥接器、排序器与治理机制三个角度,审视口号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并探讨 Rollup 未来的可能演化路径。

 

桥接器与资金安全的真正核心

 

要进入 Rollup,无论是为了 DeFi、支付还是应用体验,用户首先必须通过桥接器把资产转移到 L2。但以太坊并没有内置“传送”资产的功能。相反,资金需要先被锁定在 L1 的桥接合约,再由 L2 在用户账户中生成等值的资产。这意味着用户的资金安全感,实质上取决于桥接器的设计与信任假设。

 

- 存入过程相对安全,因为 ETH 被直接锁定在以太坊合约中。

 

- 取出过程则更复杂,因为以太坊无法直接验证 L2 的计算结果。资金释放依赖证明机制,包括乐观 Rollup 的欺诈证明、ZK Rollup 的有效性证明,或由受信任委员会签署的凭证。

 

这决定了桥接器才是 Rollup 安全性的真正“透镜”。如果桥接器受到攻击或被操控,即便 Rollup 本身正常运作,用户也可能被困在系统之外。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8 月底,Rollup 总锁仓量约 439.6 亿美元,其中:

 

- 外部桥接占 39%,是规模最大的类别;

 

- 规范桥接占 34%,与以太坊紧密绑定;

 

- 原生发行资产占 27%,直接在 L2 上铸造。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 Rollup 的发展主要依赖规范桥接,但近年来趋势已明显变化。外部桥接和原生资产的份额快速上升,导致如今约三分之二的 L2 资产已脱离以太坊的直接安全保障。

 

排序器的中心化隐忧

 

除了桥接器,排序器是 Rollup 的另一个核心风险点。排序器决定交易进入区块的顺序,这一过程目前在大多数 L2 中仍然是中心化的。

 

中心化排序器可能:

 

- 审查或拒绝用户交易;

 

- 延迟或阻止提款请求;

 

- 故障甚至下线,导致网络停摆。

 

尽管以太坊提供了“强制包含”机制,允许用户直接提交交易到 L1,但这更像是一个缓慢的安全阀,而非公平执行的保障。排序器依旧能够利用排序权利操纵结果,例如通过“插队”交易使用户的取款失败。

 

新的尝试正在出现,例如 Espresso 和 Astria 推动的共享排序网络,以及基于以太坊验证者集合的 Based Rollup 设计,它们试图让排序更透明、更去中心化。但在收益与效率的诱因下,中心化排序器短期内依旧占据主导。

 

公司化治理与文化差异

 

许多 Rollup 项目由公司或风险投资支持的团队主导,例如 Coinbase 的 Base、Offchain Labs 的 Arbitrum、OP Labs 的 Optimism。它们的治理逻辑往往首先服务于股东与商业目标,而不是以太坊社区的去中心化精神。

 

这种公司化治理模式可能带来:

 

- 盈利驱动的规则调整:例如提高排序器费用,或在生态整合上设定倾斜政策;

 

- 锁定效应:在积累了巨额 TVL 与用户后,退出成本高企,平台方拥有更强的议价权;

 

- 文化割裂:以太坊倡导开放透明的治理流程,而公司化 Rollup 可能更依赖中心化密钥与管理权限,潜在地让 L2 演变为“围墙花园”。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 Rollup 与以太坊原本的开放精神逐渐拉开距离。

 

可组合性的断裂与用户体验挑战

 

以太坊生态的一大优势是“原子可组合性”,即多个协议能够在同一笔交易中无缝交互。然而在多 Rollup 并行的格局下,这种体验被削弱:

 

- 跨 Rollup 消息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延迟;

 

- 流动性被割裂在不同 L2,用户体验趋于碎片化;

 

- 外部桥接虽然提供了便捷性,却进一步削弱了以太坊的安全优势。

 

解决方案之一是设计以太坊原生 Rollup,通过与 L1 更紧密的架构集成,恢复原子级的跨链可组合性。但这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

 

迈向更强保障的三种路径

 

如果 Rollup 想要兑现“由以太坊保障安全”的承诺,就需要把更多核心环节锚定在 L1,而不是依赖中心化公司或外部委员会。未来的潜在路径包括:

 

1. 原生 Rollup:让以太坊能够直接验证 Rollup 的交易轨迹,把安全性真正落到 L1。

 

2. Based Rollup:将交易排序权交由以太坊验证者集合,减少单点控制与审查风险。

 

3. 密钥库 Rollup:统一密钥管理与账户恢复,减少升级密钥带来的治理和安全隐患。

 

这些设计都在尝试解决桥接、排序和治理三大关键风险,把 L2 的核心安全再次收回到以太坊的保护伞下。

 

结语

 

“由以太坊保障安全”不应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如果 Rollup 的资产越来越依赖外部桥接和公司化治理,而关键流程又掌握在中心化排序器手中,那么用户实际体验到的安全性,与以太坊本身的安全属性相去甚远。

 

只有当有效性验证、交易排序以及账户安全真正由以太坊来裁决和保障时,L2 才能名副其实地享有以太坊的安全护航。这既是技术路线的挑战,也是去中心化金融能否保持初心的关键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