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定币与 RWA 的热度尚未消散时,一股新的金融浪潮正自美国延伸至香港。数字资产财库(Digital Asset Treasury,简称 DAT)模式正在成为香港金融市场的热门话题,并逐渐改变资本市场的叙事逻辑。
在 8 月的香港金融圈,三场几乎同日上演的重磅活动,集中勾勒出这一趋势:四季酒店里,“香港数字资产上市公司联合会” 宣告成立,49 家会员横跨港股、美股与 A 股市场;君悦酒店的论坛上,新火科技提出 “无上限囤币” 计划;港大校园则因赵长鹏的到访而人满为患。三大活动的共同主题,都是如何通过 DAT 模式推动“币股联动”。
DAT 的内涵与破局逻辑
DAT,即数字资产财库,指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市场购入比特币、以太坊、Solana 等代币,并将其纳入资产负债表的模式。这种模式的直接效果,就是让股价随数字货币的涨跌而波动,被金融圈称为“币股联动”。
这种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间接破局”。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国企、央企或大型上市公司,因政策与合规约束无法直接买入加密资产,但若通过投资持有数字货币的上市公司股票,便能间接获得数字资产敞口。赵长鹏在港大论坛指出:“这个群体的体量,远远超过币圈本身。”
币安集团已率先行动,其旗下 YZi Labs 在亚洲积极布局相关项目。DAT 模式正在成为传统资本与数字资产世界之间的“桥梁”。
美国与日本的先行者
DAT 模式的起源可追溯至美国。2020 年,软件公司 Strategy(原 MicroStrategy)的创始人迈克尔·塞勒首创“发债募资—购入比特币—推高股价—再募资”的循环飞轮。比特币在 2024 年迎来第四次减半后,Strategy 股价在一年间暴涨 30 倍,市值一度接近 1000 亿美元,超过了星巴克。这一传奇操作,点燃了美股公司的“囤币热”。
据 Architect Partners 统计,2025 年上半年已有超过 140 家美股公司将比特币写入资产负债表,61 家公司专门通过募资筹集 300 亿美元以上用于购币。
日本也迅速跟进。经济型酒店企业 Metaplanet 于 2024 年转型为“囤币公司”,一年间持有 2 万枚比特币,股价一度暴涨 4 倍。然而,因比特币价格调整和市场信心下滑,其股价在 2025 年夏季暴跌超过 50%,成为 DAT 模式的首个高风险样本。
香港的分化与局限
与美国的高效和日本的激进不同,香港的 DAT 市场呈现出鲜明的“两极分化”:资金端热情高涨,但资产端(上市公司真正的囤币动作)却相对谨慎。
目前,港股持有比特币最多的公司是博雅互动,仅持有 3670 枚;云峰金融更偏向布局以太坊,累计购入 1 万枚 ETH。美图与国富量子等“早期尝鲜者”,持币规模始终有限。整体来看,港股上市公司在 DAT 领域的持币市值尚不足 20 亿美元。
主要原因在于融资工具的局限。美股公司可以利用 PIPE 与 ATM 增发实现快速募资,而香港依赖的定增、配售往往需要漫长审批,灵活性远不如美国。这使得许多项目虽然在香港发起,却不得不转战美股市场完成落地。
大佬涌入与门槛提高
尽管存在制度瓶颈,香港依然成为币圈大佬聚集的战略高地。赵长鹏的 YZi Labs 管理资产超过 100 亿美元,已启动多个囤币基金;火币创始人李林控股的新火科技宣布 5 亿美元囤币计划,投资者认购额甚至超过目标。蔡文胜、沈波等币圈资深人物也在积极入局。
这种趋势抬高了市场的进入门槛。业内普遍认为,小规模的囤币项目已难以吸引关注,10 亿美元级别才有可能跻身主流。由于比特币赛道被 Strategy 垄断,后来者更倾向于押注以太坊、BNB 等新一代公链资产。
风险与未来
DAT 模式带来的股价暴涨令人眼花缭乱,但其风险同样显而易见。日本 Metaplanet 的案例证明,如果缺乏稳定的盈利支撑,仅靠“囤币”故事维系股价,一旦币价波动或市场信心下滑,公司股价将面临断崖式下跌。
香港数字资产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张华晨指出:“上市公司确实是打通传统金融与数字资产的最佳媒介,但前提是它们不能只靠囤币来讲故事。”
未来,DAT 能否在香港真正落地,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监管环境能否为上市公司提供更灵活的融资与合规路径;二是上市公司是否能将数字资产与主营业务结合,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如今的香港,已经成为中美数字资产资本故事的连接点。至于能否从“连接者”走向“主导者”,仍需市场与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