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世界基金会的时代告别与公司制新篇章

多年前,启动一个区块链项目几乎有个默认的“入场仪式”:在离岸地注册基金会,白皮书写上“非营利”“开源”“透明”,路演时反复强调“社区治理”“分布式自治”。基金会的背书,让项目显得正式而有说服力。然而十年过去,行业出现了更有趣也更现实的趋势:基金会不再是必要形式,项目团队更倾向于采用公司制,甚至将代币直接纳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实现可审计、可管理的资本运作。

 

无论是Conflux通过港股上市公司注入核心资产,Tron借壳纳斯达克小市值公司改名“Tron Inc.”,还是Sui推动美股公司配置巨额SUI代币做金库管理,Web3项目逐渐借助传统资本市场完成估值兑现。这一转变中,纳斯达克主动申请SEC批准上架代币化股票,更是为行业递出“合规钥匙”,打通加密资产与主流金融的最后一道制度门槛。

 

今年7月底,美股公司Mill City Ventures III完成4.5亿美元私募,将募集资金大比例配置为SUI代币,随后更名为“SUI Group Holdings”,并披露持有SUI超过1亿枚,市值约3.32亿美元。这条路径清晰地表明,代币可以进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用年报、审计、股东大会承载原本属于基金会的权责和资产。这种方式不同于过去基金会收购上市壳,而是上市公司主动对接公链生态,实现资产、品牌与治理的重塑。

 

与此同时,Conflux基金会发起治理提案,将生态基金与上市公司开展财政性合作写入正式流程,并设立四年以上的锁定期。这种安排不仅提高透明度,也让代币管理、资金安排和生态扶持更加符合传统金融理解和合规要求。基金会在募资、托管和声誉背书上的模糊空间,被公司制载体取代,使运作更稳健。

 

纳斯达克在9月初向SEC提交代币化股票申请,如果获批,数千家上市公司可快速实现每股股权代币化,无痛上链。这不仅是交易所新增品类,而是美国国家市场体系首次制度化接纳区块链技术,真正打通华尔街与加密世界的壁垒。稳定币成为最优结算媒介,STO交易所也将受益,成为连接传统证券与加密资产的枢纽。

 

基金会逐渐退场,背后有三个核心逻辑。首先是盈利与非营利的结构性冲突。基金会本质是非营利组织,但大多数项目团队是创业者,需要现金流、股权激励和代币升值收益归属。这种矛盾导致名义公益、实操商业化的困境。以Ethereum Foundation为例,2024年财报显示其加密资产持有量大幅下降,但这并不影响以太坊生态扩张,因为实际推动力来自公司化团队,而非基金会本身。

 

其次是治理效率与责任边界。DAO投票理想化,但商业决策需快速响应。公司制通过董事会、股东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分明,实现更高决策效率和问责能力。

 

第三是合规身份与对话能力。监管机构关注的是“谁负责”“财务如何计算”“资产如何托管”,而这些问题公司制天然可以解决。基金会很难直接与监管、银行和交易所进行合规对话,但公司制可以无缝对接,逻辑明确。

 

纵观时间轴,2017年ICO浪潮时期,“基金会=正统”曾是行业共识;2020年前后,Tezos基金会ICO争议达成和解,提示基金会不能规避监管;2022—2024年,各国监管逐步完善,明确许可与审慎规则;2025年,SUI和Conflux通过公司化路径对接资本市场,行业叙事完成从基金会神话到公司制现实的转变。

 

基金会并非消失,而是角色更替:继续承担公益研究、公共物品资助和社区教育,但商业化与资本市场的主角已转向公司。投资从“愿景+共识”,变为“能力+现金流”;愿景未贬值,但必须嵌入可审计、可问责的结构中。公司制提供了合规、治理和融资接口,Token激励成为生态润滑剂,而非无序发行。

 

SUI和Conflux的公司化探索,结合纳斯达克代币化股票申请,构成完整的行业范式:代币入财报、股权代币化、主流交易场景落地。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从个案探索变为制度化流程。去中心化仍可保留网络结构优势,公司化则解决治理效率与外部对话问题,两者不冲突,反而增强网络的反脆弱性。

 

Web3公司双轮驱动模式,通过股权融资提供合规与资金实力,让Token激励落地有底气,实现账本清晰、生态健康。这是加密资产进入成熟公司化运营的关键路径,也标志着基金会时代的理想容器正式让位于公司制时代的新架构。

 

别了,加密世界基金会,欢迎双轮驱动的Web3公司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