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位列全球比特币持有前三 加密税收与监管体系观察

近年来,不丹凭借独特的水电能源优势和国家主导的产业战略,正迅速在全球加密版图中崛起。依托清洁能源驱动的比特币矿场建设,这个喜马拉雅山中的小国掀起了一场“绿色挖矿革命”。根据Arkham Intel在2025年6月27日发布的数据,不丹自2020年以来累计持有12,062枚比特币,跻身全球第三大比特币主权持有者之列。这一储备规模相当于不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使其成为全球加密资产敞口最大的国家之一。2025年7月,不丹更是推出全国性加密支付系统,允许游客以加密货币支付签证费、机票以及当地消费,从而成为全球最早在旅游业全生态启用加密支付的国家。对此,币安CEO Richard Tang特别致信不丹政府,称赞其通过加密货币开辟了创新道路。然而,在蓬勃发展的产业背后,不丹的税收与监管制度仍显粗糙,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

 

不丹对加密货币的态度既谨慎又开放。它并未将加密货币视为法定货币,而是将其归类为受监管的资产。但政策层面又不断释放信号,显示其对数字资产的战略性定位。例如,2025年初,不丹特别行政区格勒普正念城(Gelephu Mindfulness City,GMC)宣布拟将比特币、以太坊和币安币纳入战略储备。这一举动突破了传统的财产或商品定性,实际上是将部分加密资产提升至“国家储备资产”的高度,为全球提供了罕见的政策样本。

 

在税收制度方面,不丹正处于全面现代化转型期。该国的现代税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2001年的《所得税法》奠定了个人与企业税收框架,2000年的《销售税、海关与消费税法》则规范了间接税体系。2025年,不丹通过了新版《所得税法》和《商品与服务税法》,其中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制,税率从0%到30%不等;企业所得税则在新法中由原来的30%下降至22%,以吸引外部投资和扶持企业发展;销售税则将在2026年被5%的商品与服务税(GST)取代,实现制度与国际接轨。

 

然而,加密货币税收政策却依旧模糊。尽管不丹自身是重要的比特币挖矿和持有国,但并未出台针对加密货币的专门税法。根据现行框架,加密挖矿收益、加密交易盈利或接受数字资产作为支付手段的行为,可能被归入“投资所得”或“其他来源所得”类别,从而触发征税。但并无明确的资本利得税条款,也未对个人投资者与企业用户进行专门划分。唯一确定的是,涉及加密资产的企业经营所得将按照22%的企业所得税率执行,而提供加密相关服务可能被视为“数字服务”,未来可能纳入GST体系。换句话说,不丹的税务政策在加密领域尚处于灰色地带,留有灵活性,但也伴随一定的不确定性。

 

监管方面,不丹的制度路径更为清晰。2019年,皇家货币管理局(RMA)推出《加密货币挖矿监管沙盒框架》,为挖矿企业设定KYC、AML等合规要求。2024年起,该国进一步要求加密企业必须申请许可,进行风险披露,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并防止金融滥用。2025年5月,RMA发布《对加密货币的监管立场》,提出“分阶段、聚焦式监管”思路:挖矿与交易业务仅限于格勒普正念城等特定区域的注册实体开展;通过国内银行进行加密交易仍受严格限制。这一方针既保障金融稳定,又强调“负责任的创新”,与国际反洗钱标准保持一致。

 

与其他国家相比,不丹的加密战略展现出鲜明的差异性。萨尔瓦多将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彻底改变了本国货币体系;瑞士则依赖私人创新与市场驱动;而不丹则由国家实体直接参与,将比特币纳入发展战略,赋予其主权储备属性。美国和阿联酋着眼于打造全球加密枢纽,而不丹的目标则更具地方特色——以加密支付赋能旅游业,提升区域金融包容性,强化本土经济。税收方面,相较于印度对加密收益征收高达30%的税率并禁止亏损抵扣,不丹政策更为宽松;但与葡萄牙等国家的税收优惠环境相比,它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反映出不丹并非刻意打造“加密避税天堂”,而是更注重制度平衡与社会效益。

 

展望未来,不丹的监管与税收制度预计将保持审慎开放的格调。一方面,其监管政策将继续围绕反洗钱、投资者保护与金融稳定展开,同时也会逐步提升透明度和细则化水平;另一方面,税收制度可能随着GST的实施更加现代化,但加密货币税务处理仍将保持灵活。总体而言,不丹很可能继续在全球扮演“绿色挖矿”和“主权加密储备”的先锋角色,而在税收与监管领域,则在稳健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不丹的经验将为其他小国提供借鉴: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禀赋下,以国家战略和政策创新的方式,将加密货币转化为经济多元化和金融开放的工具。